词条 | 建湘柴油机厂 |
释义 | 厂名做了街道名 湖南衡阳市珠晖区建湘路1号,我们寻找的又一家老工厂。 1950年4月1日,衡阳建湘柴油机厂的前身——“岳南人民机械厂”在一个叫接垅山的地方诞生,为衡阳地区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它由6家私营小厂合并而成,这些厂原集中在市内泰西门一带,为抗战时期从上海来的资本家所创办。 次年6月,另外三家私营厂家并入,成立了建湘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最初的业务是铁工锻件、翻砂,逐渐转向农业机械制造。后私人股金退出,“建湘”成为地方国有企业。衡阳作为湖南第二大城市,工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扶持有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同一时期崛起的还有衡阳冶金机械厂、衡阳探矿机械厂等。 1958年,建湘职工由最初的50余人增至1000多人,厂址迁至现在的地方,地名蟠龙山,又称老虎山,紧邻衡阳火车站东北面。 衡阳建湘柴油机厂为省“二五”发展规划湖南农机制造中心之一,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居于省内农机行业龙头地位。兴盛时期,职工逾4000人。在国内,和“常柴”、“玉柴”等著名柴油机厂齐名。 1990年代中期,企业由盛转衰。2004年,被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项目名单。 如今,厂址所在的街道名即厂名,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已无法让人把它和旁边的工厂联系到一起。而时光往上溯十年,这里的繁华、落寞,与这个叫建湘柴油机厂的企业息息相关。 衡阳“建湘”:喧声渐息 2006年9月3日,铸造车间配电房,几名工人在此休息片刻。他们的装扮依旧,但身份已改变。建国后,建湘柴油机厂很长一段时间居于省内农机行业龙头地位。2004年2月,衡阳建湘柴油机厂被国家列入政策性破产项目名单。目前工厂的部分车间厂房租给外界使用,“大部分工人是建湘原班人马”,昔日“建湘”名存实亡。 1.颇具传奇色彩的“红色资本家” 在众多建湘老职工口中,张曰琳是一个传奇式的关键人物。张即后来并入的三家私营厂老板之一。如今关于他的事情只能从他人口中转述。 74岁的老职工胡太明介绍,张曰琳搞机械维修出身,1952年到河里打水时,看到一台报废的煤气机,叫了包括胡在内的几个人抬回家去。经过连夜研究,绘图纸、统计数据,修正改造,3个月后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煤气机。 当时正值天旱,张等人在河边试用成功,水管里冒出很大一股水,引起周围人的惊叹。事后衡阳当地报纸做了大幅报道,“《湖南日报》、《人民日报》都刊登了”,当年生产了60台。 第二年,张曰琳从上海买回来一台290型老式柴油机,拆装、画图纸,如法炮制,不久又试制成功。 易泽登是建厂之初的58个人之一,谈起张来言语间充满敬佩。1949年11月,16岁的易进入资本家罗海元的铁工厂做事,拉风机、打铁,后转入岳南人民机械厂。张曰琳在泰西门的琳记机器厂就在罗海元厂的隔壁,从那时起易就见识了这位“红色资本家”。 此后数十年间,张在人们的印象中是那种“威望高,很容易接近群众”的领导者,担任过主管技术的副厂长,“文ge”之前,厂长书记换了又换,他的位置却雷打不动。一个在工人中间流传颇广的细节是,如果总装车间的产品出了什么问题,张只要在厂房百米外一站,便能听出究竟来。 据称,张很少坐办公室,大部分时间用来深入车间,和工人接触,解决实际问题。常常在工人下班后,他还坚守岗位,“有时候比厂长的工资还高”。 胡太明回忆,张要求人严格,关心工人,看到工人肯学技术、提意见,特别高兴。在他的影响下,全厂形成了勤学技术的风气。 有人分析张曰琳的做法与他头顶的“红色资本家”帽子有关。 “文ge”期间,张的一套房子被没收了,后住到厂里的平房,造反派抄家时,从里面搜出金条、戒指、银圆等物,还有一部从上海带来的小台钻。1983年,72岁高龄、已身为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的张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2.“冰棍室里的绿豆冰棍吃也吃不完” “建湘”最初的厂房,为杉树皮盖的木房。1958年移建新址后,按照国家标准盖了数栋高大的砖房,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房子。 厂志记载,1958年8月24日,《衡阳新闻》头版头条发表《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建湘机械厂》,同时配发社论。短短几年间,“建湘”成为衡阳家喻户晓的企业。 见证者描述了当年购买建湘柴油机的火爆情形:从农村来的社员住进招待所,等待购买新出产的柴油机。甚至有了钱,还不一定买得到,有人就托厂里的熟人联系。 另一个现象是,衡阳市后来创办的厂矿企业干部都由该厂培训。当时流传“学技术,到建湘”的说法。早在1965年,厂里就开办了中等专业学校,幼儿园、中小学、电大等厂办教育很早就兴起。 据说“建湘”的幼儿园当时位居“中南五省工矿企业之首”,至今我们看到的仍不算逊色。上红油漆的木质地板,天蓝色的小婴儿床,每间教室里有风琴。亲历者称,小朋友一日三餐,放学时洗得干干净净,临走还有水果。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的稀饭煮得特别好吃,里面还放有肉。而人平每月只用花三四元钱。 高温工人作业,每天午后,都有一担一担的豆奶送到车间去。搞突击任务时,免费的肉包子、馒头送到车间,上晚班的工人到食堂吃早餐不收钱,还有大盘鸡蛋补贴。74岁的老工人赵云鹏讲起当年情形,一个劲地感慨。 赵形容那个时候的同事关系比亲兄弟还要亲。一个宿舍里的人,餐票、工资就放在床头,不关门,财物从不会丢失,大家“觉悟高、感情深”。 每周六放映两场露天电影,“像过节一样”。事实上,因为当时可供放映的电影不多,差不多都是《列宁在1918》、《海上地平线》、《红灯记》一类片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场面依然火爆。看电影时,荧幕正反面都站满了人。当瓦西里说到“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时,观众情绪高涨,一起跟着高声齐喊。 厂里面还有冰棍室、电视室、澡堂一类场所,在那个年代可谓极高的待遇。不少职工向我们讲起,冰棍室里的绿豆冰棍吃也吃不完,其中美味让人终生难忘。澡堂分两层,“下面洗澡上面理发,洗完澡后理发”,易泽登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向我们讲述时,眼神里流露出丝丝无奈。 3.“历史?历史有什么用” 2006年9月3日上午,易泽登、胡太明两位老职工带我们走进工厂生活区时,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讲述、仿佛崭新的橙红色房子中触摸过往岁月。变电厂因为欠债卖掉了,从工厂的版图里面划了出去,澡堂租赁成加工厂,挂有“武装部”、“老年之家”牌子的地方大门紧闭,原来的食堂开成一家快餐店,道路上显示出另外一种热闹。 易跟我们说,每当他走在厂区道路上时,很容易想起当年开运动会,职工们绕着厂房转圈的情形。1958年迁来时,只有3栋集体宿舍、5栋家庭宿舍,现在职工宿舍达50栋。房子越来越多,厂子越来越大,仿佛一夜之间物是人非。 参加过当时会议的一位中层干部向我们透露,1996年5月,厂里宣布发放职工80%的工资,随后与日俱减。2004年2月,衡阳建湘柴油机厂被国家列入政策性破产项目名单。目前工厂的部分车间厂房租给外界使用,“大部分工人是建湘原班人马”,昔日“建湘”名存实亡。 厂房间道路两边的樟树、白玉兰仍在,只是周围长满高高的杂草。易向我们强调,从前绝不允许厂房外面出现这么高的草。因为工厂部分租给私人,有的车间厂房之间修起了围墙,把原有的道路隔断。两位老职工对这种做法甚感痛心,易泽登情绪激动,走在前面用沙哑的嗓子像在向我们讲述,又像自顾自在呼喊。 在型铸车间,一名夏姓工人对提起工厂的过去非常气愤,反问我们:“历史?历史有什么用?”眼神间透着不屑。 74岁的胡太明老人患胆结石,为治病已花掉数万元,眼下艰难度日。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中,胡执意带着我们穿行在各作业线之间,高大的厂房下,由铁架组成的流水线来回游动,一群工人在灯光下工作。粉尘漫天。胡指着面前的一排机体泥身说,原来的设备报废25%,现在的报废5%-8%,技术水平提高了,但是作业手段和过去没多大区别。我们走到一炼生铁的高炉前,一工人正在里面整炉,他坦言这种焦煤冶炼的方式确实落伍了。 我们随胡、易二人走过的几个车间,均已租赁出去。那些机器仍在。碾砂机、模锻锤、摩擦压力机、蒸汽锤、钻床等,它们的用途、规模在两位老人的叙述中浮现出来。在一个穿T恤的年轻人手中,胡看到了一把自己当年打造、使用过的钳子,顺便告诉对方,拿钳子的年轻人有些漠然。 这是锻压车间,俩老人都曾在此工作过,“你看,好可怜啊”,胡讲起当年打铁的辛苦情状,如今废弃的铁钳横在铁块间散了一地。一台机器的圆铁杆上用粉笔写着“白痴 猪脑壳 烦躁”的字迹。 胡还带我们去看了废弃的发电房。由一条水泥路斜向下走100米,两边长满野苴麻,进入破旧却仍显得坚实的半地下建筑。这样修建是为防止噪音。里面原来装有3台分别为1200P、2000P、600P的柴油发电机,保证停电时全厂正常生产。我们看到的是安放机器的三条坑,中间一条大坑灌了一截发黑的污水。屋顶可吊50吨的行车仍在。 据说,由于工厂停产,发电机被卖掉了。胡太明自言自语,“原来想越发展越旺,要知道是现在这个情况,早就离开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