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辩 |
释义 | 图书名: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辩图书信息:作 者:谢龙 著 出 版 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1 版 次:1页 数:502 字 数:440000 印刷时间:2006-12-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0742065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变动的规模、深度和速度,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个世纪可以与之相比。社会大变动导致思想大变动,思想大变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学术上的大论辩,而哲学论辩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由于哲学是全部社会实践经验的最高概括,是一切学科的最高概括,因此,哲学论辩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实践最高指导思想的论辩,是各个学科论辩的最高焦点,其意义无疑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本卷的宗旨就是要把这一百年内哲学论辩的整体面貌和基本内容真实、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说明一下我们编写《论辩·哲学卷》的一些想法。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辩”分册,具体包括了:围绕生产力“二重性”——评论“生产力性质”的争议、评析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概括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绪论 第一章 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讨论的主题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二)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与“三反”、“五反”运动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问题的讨论。 (一)毛泽东对否定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观点的批评 (二)杨耳论资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并和章乃器商榷 (三)艾思奇就资产阶级思想性质问题的自我批评 (四)冯定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三、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性质的争议 (一)《大公报》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性质”的讨论概括为三种意见 (二)以关锋为代表的“矛盾非对抗”观点 (三)以冯定为代表的“对抗性矛盾”观点 (四)以李学昆等三人为代表的“矛盾两重性”观点 四、影响与评价 (一)理论界对教条主义的检讨 (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和背景 (一)杨献珍和艾思奇的分歧及延续十年的争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党的八大对其“总结” (四)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斯大林公式与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理论界的讨论 二、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质的争议 (一)单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二)综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三)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四)两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三、如何规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的讨论 (一)对“经济基础等同于生产关系”公式的质疑 (二)对“上层建筑限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公式的质疑 (三)恪守“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上层建筑限于和经济基础直接相联的意识形态” 四、影响与评价 (一)评析围绕主题的几种争论意见 (二)“综合基础论”遭政治批判及其教训 (三)重评“综合基础论”及其对拨乱反正的意义 第三章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为主线,持续十一年的讨论 (二)农业合作化中的分歧与“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三)党的八大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的规定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论述 二、生产力构成要素和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不同意见 (二)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内部矛盾” (三)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四)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的争议 (一)“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三)“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反映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合方面 四、围绕生产力“二重性”——平心十论“生产力性质”的争议 (一)关于生产力的“二重性”——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关于从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掌握生产力性质 (三)关于生产力“自己增殖、自己更新”及其内在原因 (四)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影响与评价 (一)评析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概括 (二)重视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并对平心的生产力性质理论的评伤 (三)结合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反思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 第四章 关于“百家争鸣”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整个知识界关注并共同参与的哲学论辩 (二)向科学进军的两项战略部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三)发展科学和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百家争鸣”关系问题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百家争鸣”的统一 (二)独立思考和反对教条主义 三、人民内部给予宣传唯心主义自由问题的讨论 (一)唯心主义宣传自由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丰富发展 (二)“开放唯心主义”与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四、影响与评价 (一)摆脱教条主义束缚的“中国哲学史”学术论辩 (二)双百方针被扭曲与哲学学术研究在艰难中发展 (三)双百方针法制化与“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结语 “百家争鸣”启动的哲学学术论辩高潮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试读部分章节第一章 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现实的重大政治问题为主题的“政治理论讨论”形式的哲学学术论辩,其首场之所以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讨论,由于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面对的焦点问题,这是解决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无论是立即过渡还是经过大约二十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过渡,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这场哲学学术论辩,前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讨论以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反”、“五反”运动为背景,主题是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问题;第二阶段的讨论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背景,主题是关于过渡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性质问题。 (一)讨论的主题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两个阶段讨论的主题都涉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具体地历史地分析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