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操太圣
释义

操太圣,男,1971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变革与教育领导等。开设课程包括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原理等。

人物信息

生平

职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

1993-1996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4-1996年为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秘书、助理研究员;1996-1999年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部助教、讲师;1999-2003年求学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Ph.D.);2003年1-5月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10月起为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副教授;2006年2-5月为香港中文大学中英基金访问学者及田家炳访问学人;2007年1月-2008年1月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科研项目

08、2007-2008,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工作状态及其专业认同,主持人。

07、2006-200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等学校的制度再造与文化更新,共同主持人。

06、2006-2007,UNESCO Bangkok: Secondary Education Policy Reseach-Country Case Studies. Research Fellow.

05、2005-2008,南京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特别项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反思与对策研究,核心成员。

04、2004-2006,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理论及其批判,主持人。

03、2004,国务院学位办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核心成员。

02、2004-2005,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培养基金资助项目:院校协作与教师专业发展,主持人。

01、2003-2004,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研究课题:中国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主持人。

学术论文

最近五年作品

34、2007,《寻找学校变革的领跑者》,《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

33、2007,《理解教师面对变革的“迟疑”》,《中国教育报》11月27日。

32、2007,《专业信任与学校变革》,《中国教育报》11月13日。

31、2007,《学校变革中的断裂与继承》,《中国教育报》11月6日。

30、2007,《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教育发展研究》第4B期。

29、2007,《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探析》(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28、2007,《激励如何可能?中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反思》(与卢乃桂合作),《教育与经济》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7、2006,《挑战、支持与发展:伙伴协作模式下的教师成长》(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

26、2006,《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意义与策略》(与卢乃桂合作),《课程·教材·教法》第10期。

25、2006,《学校变革进程中的教师压力管理》(与卢乃桂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6A期。

24、2006,《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调适》(与卢乃桂合作),《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

23、2006,《追求特质的虚妄: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期。

2003年到2005年

22、2005,《人才培养的本土国际化:寻找“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理论基础》。童星、张鸿雁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1、2005,《论教学专业化的理论挑战与现实困境》(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9期。

20、2005,《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与雷万鹏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2005,《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与卢乃桂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3期。

18、2005,《学校变革与适应性领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7、2005,《论教师专业性的提升》(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

16、2004,《打破封闭 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杭祝洪合作),《中国高等教育》第23期。

15、2003,《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与卢乃桂合作),《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卡》2003年第1期转载。

14、2003,《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与卢乃桂合作),《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卷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3、2003,《立法者与阐释者:大学专家在“院校合作”中角色之嬗变》(与卢乃桂合作),《复旦教育论坛》第1卷第1期。

2002年作品

12、2002,《院校协作脉络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赋权与规训的争拗》(与卢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

11、2002,《关于中国大陆“高校扩权”政策的脉络分析》(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与资讯》(台湾)第10卷第5期。

10、2002,《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与卢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09、2002,《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萌生》(与卢乃桂合作),《教育发展研究》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论点摘编”。

2002年以前

08、1999,《中国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周洪宇合作)。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07、1998,《试析晏阳初的公民教育思想》,湖南武岗师范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3辑),湖南教育出版社。

06、1997,《香港教育制度史研究(1840-199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05、1997,《香港预科教育制度述评》(与木戈合作),《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04、1997,《试析香港教育制度的性质特征》,《孝感师专学报》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5期转载。

03、1997、《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与周洪宇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02、1997,《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教育报》,6月23日。

01、1997,《香港中等教育特色谈》,《中国教育报》,5月26日。获“今日香港教育”征文三等奖。

学术成就

学术著作

04、2007,《伙伴协作与教师赋权:教师专业发展新视野》(与卢乃桂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03、2006,《高等教育管理学》(第11-12章),上海教育出版社。

02、1998,《公务活动中违法违纪罪与非罪的界限与处罚全书》(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01、1995,《杨贤江全集》(卷五、六)(参编),河南教育出版社。

学术交流

06、2006,“Secondary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 Country Case Studies” First Methodology Workshop. UNESCO Bangkok.

05、2006,“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究会——教师发展”,厦门。宣读论文《跨越转型期:寻找有效的大学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

04、2006,“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两岸三地研讨会,香港。宣读论文《支持与挑战作用下的教师自我实现》。

03、2006,香港中文大学中英基金访问学者与田家炳访问学人。演讲《教育改革浪潮下的教师“流浪”心态:一个初步的探讨》。

02、2005,“廿E世纪知识经济之领航机制——国际化多元社会与高等教育的挑战”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台北。宣读论文《寻找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契合点:理想与现实》。

01、2005,“中国教育改革高层论坛——多元视角中的教育质量问题”研讨会,长春。宣读论文《学校变革进程中的教育领导:一种角色的期待》。

学术获奖

03、2007,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02、2006,入选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01、200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5年获奖论文二等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