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甲申教案
释义

简介

光绪十年(1884)八月十六日,温州民众一夜间焚毁城西基督教堂、花园巷耶稣堂(今花园巷教堂)、周宅祠巷天主堂等6所教堂。次日,瑞安江浦天主教堂亦被毁。结果清官府赔偿新教27641银元,天主教7359银元。因是年干支为甲申,故史称“永嘉甲申教案”。

详解

“甲申教案”发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那年正是甲申年,温州人民为反抗法军入侵,愤而焚烧各教堂。史称温州“甲申教案”。 “甲申教案”是由中法战争而引发的。1883年,法国把越南变为“保护国”后,又于同年12月,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挑起中法战争。1884年3月,宁波镇海口10艘法舰游戈,4月又增2舰,浙江告急。8月,法舰进攻台湾,同时,进驻福州马尾的法舰主力,击沉中国兵船9艘。10月法军攻占基隆,并向台北进犯。在法军猖狂进犯之时,一些天主教徒率先登陆为向导,因而激起民众对洋教的愤恨,捣教堂、殴教民事件在各地相继发生。

温州民众受各地影响,群情激愤。1884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星期六,温州民众在泽雅荣(藤桥泽雅人,原名柴岩荣)的鼓动和率领下,不论是法教或英教,当晚先是冲向英办花园巷耶稣堂,继而至城西礼拜堂,再转至周宅词巷法国天主教堂等六所教堂,全浇上煤油点火焚烧。连瓯海关的档案等物也不能幸免。

这次焚烧教堂之规模及其影响,可散见于一些史料,现摘录几段于下,从中可窥见一斑。李希程(1841-l908,安徽合肥人,在温为官长达30年,对温州近代史有所记载)在《自定年谱》中对甲申年史事有这样一段记载:“法人因越 南事起衅,7月,毁我兵轮于马江,南洋水师覆焉。8月,温城民教失和,教堂全毁,海关及洋人各寓,一毁而尽。” 北京大主教《遣使会年鉴》第50卷有如下记载:“董神父(注:名董增德,意籍人,温州天主教神父)已上床安心就睡,忽闻人声喧嚣和猛力捣门,急忙穿衣下楼。正欲派人报官求救,闻知基督教堂已被焚烧,路上有千百民众围困着无主教堂,隐约见有棍棒、长矛、火药枪摆动。当时情急势危,胜似千钧一发,大门已被捣开,人们如潮涌入。”董神父越墙逃避,后躲在一民家灶间的柴堆里,但他却“清晰地听见心爱的堂舍的燃烧声,暗看那被风刮来的冲天火焰,岌岌乎大有可能殃及自己的避难所。人们的叫喊,声声入耳,屋外的惰景,幕幕在目。”“大火烧毁了整个天主堂,唯独剩下3间孤儿院舍。”

英籍基督教传教士苏慧廉的未婚妻苏露丝在《走向中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0月4日夜,“一群暴民(注:这是对激愤市民的诬称)在苏慧廉住所前汇聚,当他们发觉苏宅前门紧闭不能闯入时,就转到屋后,在那里,他们如愿以偿。瞬间,无数石头‘嗖嗖’地向门窗飞来。过一会儿,木制的后门支撑不住轰然倒下,乱哄哄的人群如潮水般地涌入院内。这时,苏慧廉正急匆匆地赶往前门,他看到一股可怕的火光正从仆人的住处升起,于是马上转身返回后门。他看见院子里已聚集了一大群男子,由于天气炎热,许多人光着上身。这些人手持棍棒,乱扔石头,欣赏着用洋油点燃的地板在浓烟滚滚中燃绕。”

教案发生后,上海英国总领事和海军司令即令停泊于能动甬江的“健飞”号舰于5月驶进瓯江,后与“梅林”号舰调防,由 “梅林”舰驻守江心水域,对着温城虎视眈眈,全城市民惶恐不安。温城官府大献殷勤,表示赔礼道歉,并承诺赔偿损失, “认定赔偿银洋3.5万元,并以现款一次付清(其中赔偿新教27641银 元,天主教7359银元)。” 接着,官府张贴布告,说:“今已太平无事,凡诸逃往乡间者可以放心回城,保证不予追究。”

同时,众所周知,我们所查找的唯独谋划排外的罪魁祸首,一旦查获,必将斩决不贷。” 后据说,此次反洋教领导人柴岩荣,曾被政府捉拿归案,但未判死刑,数年后获赦,充任狱卒。

转自

林山人的日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