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藏书
释义

基本释义

基本解释

藏书 cángshū

[collect books] 收藏图书

藏书 cángshū

[collection of books in a library] 收藏的图书

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很多

详细解释

1. 图书馆或私人等收藏的图书。

《新唐书·艺文志一》:“藏书之盛,莫盛於 开元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二十四史月日考》:“身后萧然,无以为敛。藏书手著,斥卖都尽。” 茅盾 《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 孙毓修 每天很忙,他把整个江南图书馆的藏书都浏览一番。”

2. 储藏书籍。

《庄子·天道》:“ 孔子 西藏书於 周 室。 子路 谋曰:‘ 由 闻 周 之徵藏史有 老聃 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英文翻译

1.a collection of books2.book collection

同名文言文

藏 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书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蠢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释】①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传五帝之书称五典,三皇之书称三坟。泛指各种书籍。②华亭:古代属松江府。③岱:泰山。④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译文】

事物积聚之后必定会散去,这是常理。父兄藏书,只怕子弟不读;即使子弟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陈亚(字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华亭府的两只鹤,以及形状奇特的石头、品种奇异的花卉,他写了一首诗告诫子孙,说:“我有满屋的图书和典籍,又有从泰山云雾深处飞来的华亭仙鹤。以后你们如果不是把这些书与仙鹤连同花一起卖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孙了。”陈亚死后,书、仙鹤和花全都属于别人了。

藏书方法

1、暂不装裱的书画片不可随便折叠摞起,否则存放时间一久就会从折叠处折断,或在折处留下黑色折痕,以至装裱后影响美观。如果要临时欣赏,切不可用图钉钉于墙上或用浆糊粘于墙上,否则会直接损坏书画片。正确保存书画片的方法是:可将书画片下面衬一层幅面相当的薄宣纸或皮纸,以纸卷为轴将书画片卷起,并用白纸或塑料膜包装,放在画盒内或书橱内。 2、书画装裱后更应妥善保存,存放在地方首先要考虑防潮、防蛀、防鼠、防霉烂、防玷污等。可将每件书画装入一个塑料袋或布袋,也可用白纸包好,存放时要平放,切勿竖置,更不要在书画上面放置重物使书画受压。如果有条件,可根据书画规格配制画盒,并在盒内放些樟脑和吸潮剂。 3、书画裱件存放时不宜卷得过紧或过松,更不可反卷。如果卷得过紧,天地头两侧就会留下画心与边料接缝的压痕,影响书画的美观,还可能导致裱件的变形或出现脱落;如果卷的过松,容易折毁书画;如果反卷,会使书画出现一道道折痕,特别是古旧书画损害更大。 4、悬挂和展示书画时要谨慎从事。悬挂书画时要一手持画钗挑住画绳,一手托住书画未展开的部分,然后慢慢放开来将书画挂起,取下画钗。展示书画时要一人牵引画绳,另一人两手持轴头将书画展开,切忌两手向上持书画中间部分,否则手5指会将书画划出折痕。对于无轴头的书画作品,展示时要用两指夹住,使画件从指缝中通过。此外,还应注意,书画不宜长期悬挂,挂一段时期后要卷起收藏一段时间;对久存的书画要定期挂出来通风。 5、展示手卷、册页更要加倍注意,因手卷、册页的装裱较其他书画的装裱复杂。手卷在展示时要放置平整的案头或桌子上,注意案面或桌面不应有水点或脏物。手卷展开时不宜展得过长,要边展边卷。册页展开时最好不用手指翻,可用一个光滑而无毛刺的竹条插进册页夹页之间翻页。册页一般较厚,开始翻页或翻到最后几页会出现两面簿厚不均,两页之间悬空,此时如果不注意压住幅面中间的悬空处,则易造成折断现象。 6、保管已经破损的古旧书画更要谨慎,一时不能修复的不要随意展示,以避免书画再度破损。如果是已破碎的书画则更要防止散片丢失,以免给将来修复带来困难。无论是新旧书画,只要原裱尚能悬挂,画心尚无破损,一般不要急于揭裱修复,因揭裱一次就会对书画的纸素损伤一次。如果原裱书画脱落或画心破损严重,则应及时进行揭裱修复。

历史名著

经传体历史及史论著作。六十八卷,明代李贽所作。

作者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又号宏浦、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父亲李白斋,也许是教书先生。李贽自幼丧母,自幼倔强难化,儒释道均不信,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七岁随父读书,二十岁离家自谋生活,二十六岁中举人,此后便不再科考。三十岁被选做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二十多年小官,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时毅然辞官。做官时,坚持正义,常和长官意见不和,屡遭困厄。他曾自述:“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与墨,难尽写也!”

辞官后,居住于湖北黄安,与黄安人耿定理共同讲学,很是相投。定理之兄定向,是个道学家,维护封建礼法,但是“言不顾行”,李贽很厌恶他,多次写信讥笑他,措辞尖锐,引起耿定向的愤恨。1584年,定理死,李贽知道黄安不能久留,于第二年移居湖北麻城外三十里龙潭僧舍芝佛院,过着居士的生活,从事学问。1590年,李贽六十三岁,其诗文集《焚书》刻印引起道学家惶恐,其后所写著作更象狂风一般在麻城传播开来,从之者几千、万人。在遭驱逐时,有朋友劝其到黄安暂避,他回答:“丈夫在世,当自尽理。我自六、七岁丧母,便能自立。……若要我求庇于人,虽死不为也。”封建势力在恐吓无效之下拆毁了他的芝佛院。

李贽无处容身,被一位朋友接到通州,距北京仅四十里,封建势力害怕北京变成第二个麻城,道学家上疏参劾,朝廷随即下令:“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万历三十年,李贽已七十六岁高龄,于重病之中被捕入狱。不久,乘狱卒来剃发时夺刀自刎,奄奄两日,气绝身亡。其主要作品除《焚书》外,还有《续焚书》、《明灯道古录》、《藏书》、《续藏书》等。李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中年以后接受王守仁学派和禅学的影响,更富于批判精神。他自居“异端”,反对“有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强调人欲的合理性,肯定“好货”、“好色”是人之常情,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孔子等所谓“圣贤”的盲目学科。

倡导思想

主张独立思考,不以前人之是非拘囿今人思想;对各种封建道德教条,敢于大胆揭露其荒谬或偏颇,对假道学、伪君子抨击更是辛辣尖刻,在文学上提倡“童心”和“迩言”,反对思想束缚,强调“自然”和“发愤”,否定一切格套,肯定创制体格,重视戏曲小说。他的思想学说集中代表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在市民阶层中产生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传统造成强烈冲击。因此李贽必然受到守旧集团的仇视。《藏书》分为《世纪》和《列传》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系历史人物评传。出版于1599年,李贽当时七十二岁。

图书内容

《世纪》讲述的是朝代的更替以及帝王个人的活动。有些人物虽从未称帝,但曾号令一方,也列入其中,如陈胜、公孙述等。记叙的顺序是根据时代而定,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列传》则把大臣分门别类,各门类中人物依时代先后排列。大的分类有《大臣传》、《名臣传》、《儒臣传》、《武臣传》、《贼臣传》、《亲臣传》、《近臣传》、《外臣传》八种,每类之下又分若干门。在《藏书》两部分中,共记载了从战国到元亡约八百多名历史人物。

背景

关于写作《藏书》的背景,李贽曾在《与焦弱侯》中说:“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批阅。……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千万人作敌对。……今不敢谓此书诸传皆为妥当,但以其是非堪为当前人出气而已。”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中,他再申写作动机,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同的是非标准,“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论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

结论

为此,提出疑问“后三代,汉唐宗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他的结论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为此,李贽宣称“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可也;谓为千万世大贤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谓予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亦可也。”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是封建道德理论的基石,李贽要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必然在统治阶层引起极大震动,故李贽说:“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

历史评论

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而对敢于舍孔子之法者大加赞赏。如班固以“是非颇谬于圣人”为依据攻击司马迁的《史记》,李贽就在《司马迁传》后评论道:“不是非谬于圣人,何足以为迁乎?”“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者,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在《王通传》中,驳斥隋代王通主张的周公之礼乐治天下为“一步一趋,舍孔子无足法者。”在《德业儒臣前论》中他还嘲笑宋代理学家妄自尊大,以为孟子以后,道统断绝,只有他们能够越千年而接续孟子,而实际上“宋室愈以不竟,奄奄如垂绝之人。”

而在《汉孝宣皇帝纪》中,记载了汉宣帝和身为太子时的元帝之间的一次意见不合。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好以刑名绳天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而诛。尝侍燕,从容言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李贽对宣帝断言“俗儒不达时宜”的言论大为赞叹,称之为“千古不易之谈”,这是与传统的道学观念迥异的,是对僵死的、空洞的儒学教条的有力抨击。

李贽在《藏书》中宣扬了自己的观念。认为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是这个人的实际成就和才干,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教条,这实际是明代社会功利思想的反映。从新的标准出发,李贽对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重新做了评估和分类。如历来被认为是“草寇”的陈胜、项羽、公孙述、窦建德、李密等人堂而皇之地列入了《世纪》里,与唐太宗、汉武帝等并列。对他们的评语,也自有不同,如称誉陈胜“古所未有”、项羽“自是千古英雄”,秦始皇“自是千古一帝”,而汉惠帝仅作附录,说他“无可纪”等,表现出对传统学说的否定。李贽还在许多评论中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大臣传》中《容人大臣传》末评论:“后儒不识好恶之理,一旦操人之国,务择君子而去小人,以为得好恶之正也。夫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君子,小人何可无也。君子国有才矣,小人独无才乎?君子固乐于向用矣,彼小人者独肯甘心老死于黄馘乎?是皆不可以无所而使之有不平之恨也。”

质疑

对历来即有的“重君子轻小人”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小人亦有才,社会应该使人能尽其才,找到适合每个人的位置。又如《名臣传》中《智谋名臣论》说:“士之有智谋者,未必正直;正直者,未必有智谋。世之贵正直久矣,余谓惟智谋之士不用,而后正直之臣见,节义之行始显耳。节义者,败亡之征也,东汉之末事可见已。夫惟国家败亡,然后正直节义之士收其声名,以贵于后世,则何益矣?”不仅强调才智的可贵,更把矛头指向封建道德极为推崇的“正直节义”。认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既定秩序,刻意奴化人性,希望人们抛弃利益的追求,而去完成道德的“善”,包括所谓“正直节义”,“重君子,轻小人”,李贽旗帜鲜明地否定这种说教,认为“是亦不足贵矣。”

李贽学说

的出发点是人,是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在《德业儒臣后论》中说:“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其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苟无高爵,则虽劝之必不至矣。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寇司之任、相事之摄,必不能一日安身于鲁也,决矣。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然则为无私之谈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耳,不足采也。”

明确指出人的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是追求各种利益,包括物质占有、权力占有、社会地位和名誉方面的满足。李贽的学说肯定了人们作为个体存在的需要,认为人们可以而且应该凭借自身能力去获得他们所渴望得到的利益,这与孔孟之道是对立的,对要求人们放弃自我的要求去追寻所谓道德完善的封建教条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李贽一家之言,更是明代现实社会新思潮的代表,它所包含的强烈民主要求,远比顽固坚持“君子”统治“小人”的封建思想进步,尽管李贽的言论中也有许多谬误之处,但从其进步的一面来说,确有“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意味,李贽是前所未有的旧意识的叛逆者。

万历三十年(1602)即李贽被逮下狱的当年,以及天启五年(1625),《藏书》二度由朝廷明令搜查烧毁,在清代仍列入《禁毁书目》。

当代名著

书 名: 中国私家藏书

作 者:肖东发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ISBN: 9787221084118

开本: 16开

定价: 96.00元

作者介绍

肖东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社会兼职有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读物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编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志鉴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书史、出版史、信息检索、出版经营管理、年鉴学研究、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等。出版著作、教材、工具书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199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辞典》。六次获北京市和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十余次获全国、部委、学会及校级优秀科研奖。多次赴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讲学或出席学术会议。被聘为台湾南华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兼职教授。

基本内容

我们今天得以见到数以千百计的宋元刻本,它们中的每一种每一册都是历经众多有名无名的藏书家之手,如接力赛一般层层递传下来的,尽管在递传过程中因种种天灾人祸可能毁损惨重,但这恰恰又说明了藏书保存的极大不易与艰巨。以单一藏书楼论,宁波天一阁是一个典籍保存的范例。历经四百余年保存下来的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大量典籍在当今世界仍是独一无二的孤本。清末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冒战乱烽火奋不顾身抢救出大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业绩,更是突现了藏书家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江南三阁,文澜独存,这实在是藏书家树起的一座丰碑。

图书目录

上古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书籍。孔安国《书经·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另《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汉朝

汉朝时有天禄阁(今未央区天禄阁小学内)、石渠阁(今周河湾村东一座土丘)、麒麟阁、兰台、石室等藏书之所。

南北朝

南齐陆澄藏书万余卷,王俭称之“书橱”。

南朝梁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一说十二万卷;任防则藏书三万卷。

穆子容“录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

周密《齐东野语》云:“今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蒲,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

隋朝

许善心“家藏书近万卷”,撰有私家目录《七林》。

唐朝

陆龟蒙有《寄淮南郑宝书记》诗:“五丁驱得神功尽,二酉搜来秘检疏。”二酉是指大酉山、小酉山,今皆位于湖南境内,其中小酉山石穴中藏书有千卷。《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地部·小酉山引荆州记》记载:“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学习,因留之。”

宋朝

周密自称“吾家三世累积,凡有书四万二千余卷” (《齐东野语》卷十二)

元朝

庄肃为江南三大藏书家之一,储书画八万卷。宋亡后隐居不仕。危素奉诏至松江庄肃家求书,时庄肃已病卒,其家人担心大祸临头,竟纵火焚书。

明朝

天一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私家藏书楼,目前藏书30万卷。

潘曾纮“有意汲古,广储缥缃,视学中州,罗致更富”。

清朝

清初钱谦益取得刘凤、钱允治、杨仪及赵琦美四家藏书,累积有七十三大柜的书籍,多宋元版。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馆”,搜罗全国遗书,得13781种。

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总量“都计所得约六十万卷,费逾三十万。”

严可均“著书不辍,藏书至二万卷”

许宗彦“藏书三十六橱,类多精善”

严元照“所居芳椒堂,聚书数万卷”

陆心源“书凡四千部为卷二十万有奇,为册四万四千余”

张钧衡“罗集宋、元、明、清各种精品十余万卷”

清末的藏书家仍不少,多集中于苏州之域,如潘祖荫建有“滂喜斋”与“功顺堂”,金天翮建有“天放楼”,吴梅建有“奢摩他室”与“百嘉堂”,邓邦述有“群碧楼”,莫裳有“铜井山房”,胡玉缙有“许庼”,江标有“灵鹣阁”,叶昌炽有“奇觚庼”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7: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