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藏狐
释义

藏狐(Vulpes ferrilata)藏狐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带。中型狐类,体长50-65厘米,体重四千克,尾长15-30厘米。背部为棕黄色,两侧及尾巴为银灰或灰蓝色。栖息于高原地带。喜独居。通常在旱獭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鸟类和水果为食。

中文学名:藏狐

别称:沙狐、狐狸、草狐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食肉目

亚目:犬形亚目

科:犬科

属:狐属

分布区域:典型的高原种类,分布高度多在34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

基本资料

藏名音译: 博吉瓦玛

英文名:Tibetan Fox

别名:抄狐 草地狐

学名:Vulpes ferrilata

中文学名: 藏狐

别称: 沙狐、狐狸、草狐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目: 食肉目

亚目: 犬形亚目

科: 犬科

属: 狐属

分布区域: 典型的高原种类,分布高度多在34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

形态特征

个体大小与赤狐相似,但尾比赤狐的明显短,长度过头体长之半,虽尾毛蓬松,亦远不如赤狐,且尾毛也短。四 肢、耳壳比赤狐的稍短。通体色彩鲜艳,整个上体

包括前头,耳背呈现黄色或黄棕色,体背无黑色或暗褐色针毛。体侧为均匀的灰白色,与黄色或棕黄色的上背和白色的腹部个有明显分界线。尾背靠基段2/3的长度毛色与体侧的相一致。尾端一段污白色或白色。整个下体从下唇开始往后一直到尾基,包括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外侧淡黄色,一般上段黄色稍显,下面趋淡。据说藏狐冬季毛被色调较夏季的稍深,体背棕黄色更显。面积变窄,其中散杂有较长的黑色针毛,而体侧的灰白色毛区相对扩大。近尾基背面也呈现有较明显的黑色。头骨吻部狭长,两个第二上前臼齿间外侧吻宽通常少于21毫米。雄性头骨之颧弓后部较雌性的更加向外扩张。额骨中央稍下陷。矢状脊不明显。人字脊显著。阴茎骨形状前窄后宽,长约42.2-48.7毫米之间,老年体的阴茎骨体后部凹陷。除龟头的骨体呈实心状外,其余部位则为槽状。

生态特性

系典型的高原种类,分布高度多在3400米以上。

往往喜在开阔的环境活动、觅食,亦常在日间出没。若旅行于本省各大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藏狐在沿着公路、山间缓坡寻食或休息。当其闻到声响或见有行人时,即迅速往前逃遁,或边跑边回头疑望。藏狐大多利用旱獭的洞穴来作为自己的居住场所。据在青藏公路温泉兵站附近的观察,洞口四周堆有大量从洞穴深处挖掘出来的泥和乱石。在不惊动它们的前提下观察,可以看到藏狐整天都有活动,它们不时地出入洞穴,并不十分畏人。其食物主要是高原上的各种鼠兔(Ochotona spp.)、高原兔(Lepus oiostolus),有时也捕食一些鸟类如雪雀(Montifringilla spp.)、地鸦(Pseudopodoces spp.)、山鹑(Perdix spp.)、角百灵(Eremophila spp.)等。

地理分布

广布于青藏高原上。要本省除海拔低的东部农业区少

见外,其余地区为常见种。

物种现状

藏狐在西藏的数量比较多,分布区

面积约62万km2,其分布密度最高为0.9175只/km2,最低为0.0003只/km2。据调查统计,全区藏狐数量为37125—10414只(1989年)。70年代,昌都地区年收购皮张约200张,近年来不足50张。因多年来过度猎捕,藏狐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因此,应在一部分地区停止猎捕,逐步恢复其种群后再合理利用。

物种价值

皮色彩虽鲜艳、但毛较赤狐的粗硬、短,在商业上排列于赤狐之后。就产量看,较赤狐多。主要利用在冬装及有关的装饰用皮上。另外,藏狐在防治草原有害类动物

也起有一定作用。藏狐皮的用途与赤狐皮相同,但质量次于赤狐皮。藏狐主食鼠类,对农牧业十分有利,亦为益兽。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