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集子囊 |
释义 | 介绍苗期嫩茎受害出现湿润状、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子叶的病斑圆形或半圆形,严重的可使病苗枯死,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假囊壳。茎蔓是最主要的受害部位,多在基部分枝处或近节部,先出现灰褐色至暗褐色梭形、椭圆形或不定形病斑,逐渐纵向或横向扩展,若病斑绕茎一周,病部以上的茎蔓逐渐萎蔫枯死。病害流行时若不仔细观察,容易误诊为枯萎病,但田间病株往往较分散而不像枯萎病那样常出现连片枯死。病部除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外,还可见到溢出琥珀色的胶状物,所以有人称之为“茎胶病”,最后受害茎蔓会变红褐色并纵裂干缩(图2)。此病只侵染皮层组织而不侵染维管束,纵剖病茎,导管仍为绿色不变褐。叶片染病出现近圆形、暗褐色大病斑,直径可达2.5~3.5厘米,若发生在叶缘,病斑为半圆形或略呈V字形,叶部病斑上亦长有许多小黑粒点。瓜果染病产生不规则形黑褐色凹陷病斑,病部星状开裂,果肉软化。苦瓜染病多在近顶尖部受害,病部逐渐变红褐色,瓜肉开裂,亦长出小黑粒点。 种类瓜类蔓枯病的病原是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ker],属于子囊菌的一种真菌。它的无性世代称为西瓜壳二孢(AscochytacitrullinaSmith),属半知菌的一种真菌。病部所见黑色小粒点有的是其有性世代的假囊壳,瓶状或近球形,黑褐色,大小为45~107×30~107微米。子囊棍棒形55~88×6~12微米。子囊孢子无色、双胞,椭圆形,10~20×3.3~7.5微米,上部细胞稍大。无性世代较常见,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初埋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呈球形至扁球形,直径88~166微米。分生孢子无色,初为单胞,成熟时为双胞,长椭圆形,6~17×3~5微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或假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以带菌。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分生孢子靠风雨溅散或灌水传播。在条件适宜时,孢子发芽从寄主的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产生大量新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后在同一生长季可频频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多雨潮湿、土壤粘重,平均气温18~25℃的条件有利于发病。我省以春、夏植瓜类发病较重,春植黄瓜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是发病高峰期。瓜类连作、种植过密、施肥不足、管理粗放,发病亦较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