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残胃平滑肌肉瘤 |
释义 | 基本概述残胃平滑肌肉瘤是残胃癌的一种病理类型,是指因胃的良性或恶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若干年后,残胃内又发生的癌肿。大多数学者认为,胃良性疾病术后5年,恶性疾病术后10年于残胃发生的癌肿统称为残胃癌。 发病机理(一)发病原因 残胃平滑肌肉瘤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胃肠碱性反流:胃肠碱性反流可见于各种胃切除术,尤以毕氏Ⅱ式严重。胆汁和胰液反流入胃,长期刺激残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溃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发生萎缩、肠腺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性演变,且与反流程度呈正比。胰液可能促使残胃内致癌物前体转变为致癌物而诱发癌变的发生,还有人证明单用牛磺胆酸能明显地促进亚硝基胍诱发残胃癌。 2.胃排空延迟:胃术后残胃收缩无力,碾磨功能丧失和小肠运动功能紊乱,常致胃排空延迟,残胃内细菌繁殖,增加了与残胃黏膜接触的机会,加重了对残胃黏膜的损伤。 3.胃内低酸:胃大部切除后残胃泌酸减少,加上胆汁及胰液反流,使胃液pH值升高。易于细菌生长,致癌物质活性增强。 4.吻合口处病变:慢性非生理性刺激因素可引起胃黏膜癌变,已为人们所熟知。吻合口局部刺激包括:不同组织层的错次吻合,将黏膜组织带入黏膜下层;局部形成的疤痕组织桥;胃黏膜与小肠黏膜直接相邻及吻合口周围的息肉样病变。这些因素均有利于残胃癌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与残胃的上皮癌不同,残胃平滑肌肉瘤先在壁内生长,当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可渐突向腔内挤压胃黏膜,突向腔外挤压浆膜,表现在X线上则为哑铃形肿物。有时肿瘤完全突出胃腔,呈带蒂的息肉状。由于黏膜受压缺血,近半数病人可发现肿物中心溃疡,临床上即表现为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残胃平滑肌肉瘤可无症状,偶由内镜、X线等随访发现。如有临床表现,最多见呕血和黑便,其他有上腹部不适、闷痛或胀痛,大便习惯改变,消瘦等,晚期可触及上腹部包块。残胃平滑肌肉瘤转移的主要部位是肺和肝脏,转移到锁骨上淋巴结罕见。 残胃平滑肌肉瘤的典型表现为肿瘤中心溃疡,X线可见充盈缺损、龛影,如溃疡大、深且为多发性,或有窦道通向瘤体囊腔,则强烈提示该病。其他可见黏膜紊乱、破坏,有不同程度的钡剂通过障碍或走行异常。但胃肠钡餐造影对残胃肿瘤诊断的正确率仅30%~60%,这是因为手术造成正常解剖标志的消失和继发性黏膜改变,很容易掩盖病变。胃镜检查可发现局部溃疡或结节性增生肿块,结合活检,有可能在手术前确诊。 辅助检查1.X线:可见充盈缺损、龛影,如溃疡大、深且为多发性,或有窦道通向瘤体囊腔。其他可见黏膜紊乱、破坏,有不同程度的钡剂通过障碍或走行异常。 2.胃镜检查:可发现局部溃疡或结节性增生肿块。 鉴别诊断残胃平滑肌肉瘤首先应与残胃炎相鉴别。残胃炎一般于胃手术后数月至数年发病,多数有明显症状,如上中腹部持续性烧灼痛,抗酸药不能缓解,餐后疼痛加剧。亦可出现胆汁样呕吐,出血和贫血,消瘦等症状。胃镜检查见吻合口通畅,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有糜烂及出血。病变以吻合口附近最为严重。其次是要与残胃的各种上皮癌鉴别,一般需通过病理检查方可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一)治疗 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不能手术者采用联合化疗或生物治疗,部分病人仍有一定效果。 (二)预后 预后与癌肿发现早晚有关,早期发现者术后效果尚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