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白话报 |
释义 | 《吉林白话报》是吉林省出版的第一份报纸。创刊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1907年8月4日),这天为光绪皇帝诞辰万寿庆典,这天是吉林新闻事业的开端。 《吉林白话报》是一种相当于今天的大三十二开、每期十二页的书册式报纸,隔日刊,逢双日出版。社址在省城吉林东关外机器局官报局筹办处。报纸主办者为徐崇立。徐崇立,字剑石,湖南长沙人,生卒年不详,廪生,中书科中书。1907年春来吉林。在南方较早地受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的影响,领会中外报刊创办的经验教训,看到吉林省尚无报刊杂志,新闻传播事业处于空白地区,决心在吉林创办报刊杂志。为此,他与1907年年初向吉林将军达桂上书《上达军帅请开办吉林官报呈附《官报通例》,要求创办报纸。在《通例》中指出,官报出版要“并刊白话报附张,白话报原为粗通文理之人而设,助教育之普及,进椎鲁于文明,剀切劝谕,取便宣讲,官长文告宜编入白话,使民易解。本报宜注重此一门。不失官报宗旨。”仿效关内各省创办官报和为预备立宪制造舆论的白话报纸。经吉林将军达桂批准成立吉林官报局。由徐崇立负责,任徐为官报局总理。经过紧张的筹备,仿照苏州白话报体例,《吉林白话报》首先创刊,主笔安铭,又名镜泉,附生,为吉林调查局预备立宪宣讲所宣讲员,此人善于白话演讲,宣传鼓动能力较强。编辑员黄文标,身份不详。《吉林白话报》头版除报头外,刊登重要事件和广告:二版以后各版刊登电传、上谕、宫门抄、辕门抄、专件、本城新闻、京师新闻、各省新闻、各国新闻演说等栏目。《吉林白话报》的宗旨,在创刊号刊载的《吉林白话报出版章程》里明确指出,“本报以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俾一般人民咸具普通之智识,以预备立宪国民之资格为宗旨。”该报还申明:“本报论说记事纯用寻常浅鲜(显)之文,以便识字不多之人易于通晓。”“本报间日发行三张,每张共印六版,满一月可检齐装订。” 因当时编辑部只有主笔、编辑、校对三人,没有专职采访记者,所以,编辑部的稿件来源均靠延聘的访友和通讯员。所谓访友,和今天的特约记者身份相似。“虽以延聘访友采录新闻,但力量有限,诚恐探访难周转多遗漏,省城内外不乏关心时务之士,如有见闻所及随时报告,本报必予以相当酬赠或愿充义务访员者尤为幸甚。” 《吉林白话报》的栏目较多,各具特色。初创时期的《吉林白话报》,几乎每期都刊登《演说》文章,演说的题目,均为当时社会或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次是保留古代报章的上谕、宫门抄、辕门抄等栏目。这些栏目,本来是古代新闻传播媒体如京报、邸报的栏目。所谓宫门抄,即内阁抄发的有关宫廷政事动态、官员升除等方面的官方政治情报。由报房从宫门口抄出,刊发于各类京报;而辕门抄,则是各地总督或巡抚官署中编发的分寄各府、州、县的官方文书、和政治情报(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在晚清时期,正值古代新闻传播和近代新闻传播交替的时代,这些栏目仍然在报纸文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报纸开设这类栏目的目的在于向吉林行省和各地府、州、县官员及时传递报道有关朝廷诏令、中央信息、大臣奏章和宫廷大事,文字简短,为官员和普通老百姓所关注。再次是具有近代新闻报道特色的京师新闻、各省新闻、本省新闻、本城新闻均简短、通俗。由于没有专职记者,新闻访稿均为访员和自由来稿,写作质量不可能像上海、北京等通都大邑大报馆的记者那样见多识广、专业到位。因为是面向大众的白话报,所用语言均为当时社会流行的口语,甚至带有方言色彩。 1907年4月20日,东三省推行官制改革,裁将军,建立行省,三省设立巡抚。之后,对行省下辖部门机构调整改革,9月,成立官书刷印局,原吉林官报局归并官书刷印局。总办张柢,会办刘秉钧,1907年12月2日,张柢等人同徐崇立等原官报局人员进行交接。《吉林白话报》暂时停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