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激励保健理论 |
释义 | 理论英文:Motivation-Hygiene Theory,也称“保健二因理论”、“二元因素论”、“两因素理论”等。 代表人物何兹伯格(F. Herzberg)。公元1950年代后期提出此理论。 保健因素意义何兹伯格发现觉得不满意的项目多和工作的“外在环境”有关,即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消极的在于维持原有的状况,故对进一步改善并没有帮助,但是保健因素却最容易让人不满,所以亦称“不满因素”(可防止不满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让人员的工作态度短期改变,也叫做“维持因素”。 内容一、机关组织的政策管理。 二、上司的监督。 三、人际关系。 四、报酬待遇。 五、工作环境、条件。 具体来说这些因素包含:工作场所、薪水、工作保障、监督、人际关系、组织政策。任何一个组织要想让其人员维持一个工作水平,就必须让这五个因素维持在使员工满意的水平。 激励因素意思激励因素可激发人员工作意愿,产生自动自发的工作精神,故又称“满意因素”(可带来满足)。 内容ㄧ、成就感。 二、赏识(褒奖)。 三、工作本身。 四、责任。 五、升迁、发展。 贡献1、一个组织不能只靠提供“保健因素”维持一定工作水平为己足,应进一步增近“保健因素”让组织绩效达最高境界。 2、影响公元1960年代之后的工作设计,尤其是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 限制1、激励保健理论是一句[[访问所得的结果,然而多数的受访者在面对面的访问、回答问题时,有可能基于自我防卫的社会机制(ego-defensive social device)来回复问题,因而模糊理论的实质含意、相关内容。 2、研究对象仅限工程师、会计师以致许多批评者怀疑其根据有线样本所得的结论可否概括其他职业。 3、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认定并没标准可言,例如:有些保健因素(如:工资、工作安全)对于蓝领阶级而言可能是激励因素。 参考文献王浚(2008年).行政学新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