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运升
释义

简介

蔡运升(1879—1959年),字品山,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人。蔡运升早年毕业于保定法政学堂,后到浙江巡抚衙门任文案委员。清宣统三年(1911年)回双城,被推举为中学校长、地方议会议长。不久,应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之邀,任黑龙江都督府参事兼筹防处参议。几经升迁,1915年任黑龙江政务厅长。其后先后任吉林省永衡官银号总办兼实业厅长、吉长道尹兼长春交涉员、滨江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

中东路事件

1929年是中国在经历了清末民初大乱之后,第一个形式上取得了统一的一年。7月7号,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除一切中外不平等条约,颇有一种“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味道。然而7月10号发生的中东路事件,以及此后事件的走向,让中国人民认识到,想实现“站起来”的梦想还有相当一段坎坷之路。

1929年7月10日“中东路事件”爆发后,中苏战事不断,中方全线失利。为此,张学良急电蔡运升到奉天,派其与苏议和。

背景

中东路指的是“中东铁路”,1896年,俄国从前清政府中,取得了横贯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1903年,一条宽轨铁路终于修筑完成,俄国人得到了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的地带行政管理权,甚至是司法管理权。

得以方便地控制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出现了一个远比普通租界规模庞大得多,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

列宁领导的清政府明确表示,中东铁路“归还给中国,不受任何报酬”,但是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又提出,中国必须出资并得到苏联的同意,才能够赎回该铁路。苏俄的态度让少帅张学良是异常愤怒。

1929年7月10日,张学良决定发难,中方以武力接管了中东铁路的管辖权,解除铁路局管理层的苏方人员的职务,并遣送他们出境。逮捕了苏方的200余人,同时强行关闭了苏联驻哈尔滨的一切外交和商务机构。

17日,苏联政府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断交,8月19日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就发表了《对中东路事件之感想》的演讲。他提出,中东路事件是苏俄以政治力量与主义方法侵略中国不成而施行的武力恫吓,蒋介石还说,革命政府不为帝国主义者的暴力所屈服,大家要团结一致,准备一切,势必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逐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暴力。

谈判

1929年10月12日,中苏之间爆发了同江战役,随后苏军先后占领了满洲里、海拉尔。东北军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

11月下旬至12月初,蔡运升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在双城子(乌苏里斯克)谈判,拟定在伯力正式开会商议,最后再到莫斯科开会议定。经张学良电请南京国民政府,蔡运升被派为伯力会议中国代表。12月11日,赴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与苏方会谈。12月22日,蔡运升代表中华民国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又称《和平议定书》)。次日,中苏双方撤兵,两国战争停止。是时,蔡运升赋诗一首表心境:“昨朝坛坫结新盟,今日沙场已罢兵。万里风云重奠定,是非当付国人评。”1940年,蔡运升就中东路事件的交涉经过写有《伯力交涉始末》一文。之后,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参议。

意义

2月22日,中苏代表在伯力签署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这份议定书是一份新的不平等条约,中东铁路恢复了7月10日之前的原状,双方尊重1924年《中俄协定》和《奉俄协定》的共同管理原则。中东路事件以中方的完败告终,斯大林完全继承了沙俄的帝国主义政策。

其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坐观形势。伪满洲国期间。先后担任伪间岛省省长,中央银行副总裁,外务局长官,经济部大臣,参议府参议。日本投降后,他受苏方示意,离开长春赴北平。1948年冬到1949年春,蔡运升住在北平的好友马占山家里。他曾为和平解放北平做了许多工作。50年代曾先后任职于中央文史馆、北京文史馆。1959年12月病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