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火的冰 |
释义 | 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解题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1919年发表过一组小文,总题《自言自语》,可以说是《野草》的先声。其中的《我的兄弟》,内容与《风筝》相同,《火的冰》后来演化成《死火》,其中也有火被冰冻的奇特意象。 原文火在燃烧,一堆很炽热的火。 是在寒夜,还是在春晨? 火烧了整个村庄,漫延在村庄的领空。 火烧地热烈,却静寞、孤独,没有呐喊声,没有支离破碎的声音,声音被烧熟了,色彩被烧焦了,留下了什么?温和的草灰,暖和的余温,还有扼杀的痕迹。哦,还有一只鹰的翅膀,蠢蠢欲飞。 在这个多情多雨多黑暗的季节,火的激情雨打风吹愈浓烈。黑暗中,舞动的渴望是那么热烈,映红了寒夜季节的冰。 冰,很冷,才显得火的热情洋溢。火却烧地很冷,这种孤寂的火,看不到力量,失去了力气。是的,变得弱小与冷落。 那一种微弱的时刻,又是一种吃惊的力量。 这个季节,多灾多难多幻想,这种灾难幻想,犹是火与冰的力量,幻想的力量掩盖了灾与难。为什么?一个激情的季节需要点滴的幻想,也许澎湃的仍是一种冷漠的孤寂。 梦想在追溯火焰,在向力量增强奔发的那一刻,在促成燃烧的那一瞬间,灾难的碎片纷纷坠落,渗入泥土,寻找孤独的余温,让春天的野草生机疯狂滋长、蔓延,每一个春天的少年痴醉一个梦想。 火与冰的梦想,折腾着熟谙的幻想各占一方,接住了散落的烟火,溶入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历史。抖落了烟尘,奔进了火的燃烧,要把渗入大地的余温都找回,留给一个空间,慢慢地成熟。 火的冰,让年轻追求轻舞飞扬,让梦想缭绕着滋长,也让同是灾难的季节有了一双眼睛寻找光明。那儿有追寻折叠的脚迹,有镶嵌着飞天的梦想。 欣赏鲁迅《火的冰》——暗示了"神秘幽深"的现实情绪。 独特之处:一、作者超越传统文学想像的资源,创造出"火的冰"这样完全崭新的意象,以珊瑚来描写火和火的冰,这个比喻也是十分新奇的。二、作者在他创造意象时注意赋予它一种深层的象征性的品格,它是想像中的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同时它的象征又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三、全诗放弃了常见的说理或教化的功能,极大限度地模糊了隐含的意义本身,给人更多的隐藏美。 全诗究竟是写启蒙者们的宗教式的献身精神,还是自身性格"冷藏内热"(许寿裳语)的象征?或是更有一番别的深意?在以象征意象的暗示传达情调这点上,这首散文小诗与象征主义方法相通了。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火的冰》在1919年的出现,标志着鲁迅的象征主义创作思维超越一般新文学创造原则的限制,而进入了一个富有现代性的新的范畴。沿着这条思维之路,这首小散文诗以更丰富多姿的形态复现在《野草》这部象征主义的典范性作品中,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