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卫权 |
释义 | 人物简介蔡卫权,男,1973年8 月生,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精品课程教学名师。2005年7月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工作,2006年3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4月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2007年9月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51142002)、第4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共1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72154)、“863”青年科学基金(2004AA649230)、“973”项目子课题(G2000026407)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010CDA078)等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收录23篇,EI收录21篇,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Chem. Mater.、J. Mater. Chem.、J. Phys. Chem. C、Cryst. Growth Des.、Chem.Asian J.、CrystEngComm和J. Hazard Mater.等国际著名刊物上,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现为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capsulation and Adsorption Research 和World Journal of Nan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编委,为J. Mater. Chem.、Hydrometallurgy、Chem. Eng. J.、J. Mater. Sci.、Chem. Eng. Res. Des.、J. Phys. Chem. Solids、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武汉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的审稿人。 教学经验丰富,先后从事《化学工艺学》、《化工原理实验》和《催化剂工程》等11门本科生课程以及《高等分离工程》、《专业英语》和《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5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学硕士研究生6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人,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31人。参与了2006年《化工原理》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4)、2009年《化学反应工程》(排名第4)和2008年《化工原理实验》校级精品课程(排名第3)以及2007年《化工原理实验》校级优质课程(排名第3)的建设。主持和参与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共2项(20060086和20070093),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101049764和081194644),主持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指导校级本科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项目共7项,主编和参编教材、讲义共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2011.9受聘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 主要经历教育经历 1991年9月-1995年6月就读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系,获化工工艺专业学士学位; 1999年9月-2002年6月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获环境化工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吴芳云教授和陈进富副教授; 2002年9月-2005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获化学工艺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中国工程院张懿院士。 工作经历 1995年7月-2002年5月在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班主任和系团总支书记; 2005年7月-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工作,2006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6年4月任院实验中心主任,2007年7月晋升硕士生导师; 2007年4月-2009年9月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余家国老师; 2008年9月-2009年1月在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出国培训部学习;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美国Kent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Mietek Jaroniec教授课题组作访问学者,Jaroniec教授是1981-2008年世界科学界中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500位全球科学家之一*。 科学研究(1) 以绿色原料、过程强化和新型、高效吸附剂为基础的清洁工艺技术; (2) 介孔金属氧化物的溶剂诱导蒸发自组装法和溶胶-凝胶法的合成、表征及其吸附性能; (3) 金属氧化物的水热合成、形貌控制及其在吸附和催化领域的应用。 科研项目1. 多孔γ-Al2O3基复合纳米强碱材料捕获CO2的基础研究(5114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2012.1-2012.12,负责人; 2. 氧化铝微球的化学诱导自转变法制备及其催化性能(2008044014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2008-2009年,负责人; 3. 可见光活性空心微球的微波水热制备与光催化性能(510721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年至2013年,排名第2; 4. 水热法制备氧化铝空心微球的基础研究(A5023),2007-2009年,武汉理工大学创新研究训练计划教师申请重点项目,负责人; 5. 大孔容、高比表面拟薄水铝石开发(20061h0554),横向课题,2006-2007年,负责人; 6. 天然气吸附储存高效相变储热材料研究(20072h0017),横向课题,2006-2007年,负责人; 7. 新型耐高温、高碱绿色阻垢剂的开发和γ-Al2O3纳米管的制备(KF053),校重点开放实验项目,2007年,负责人。 8. 水热种分铝酸钠溶液制备大孔容、高比表面拟薄水铝石(47138650016),2006-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负责人; 9. CO2选择氧化低碳烷烃制烯烃清洁工艺技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004AA649230),2004-2006年,排名第5。 近5年代表性科研论文[1] Weiquan Cai*, Yuzhen Hu, Jian Chen, Guangxu Zhang, Tao Xia. Synthesis of nanorods-like mesoporous γ-Al2O3 with enhanced affinity towards Congo red removal: effects of anions and structure-directing agents. CrystEngComm, 2012, 14, 972–977. (SCI IF: 4.066). [2] Weiquan Cai, Jiaguo Yu, Chokkalingam Anand, Ajayan Vinu, Mietek Jaroniec. Facile synthesis of ordered mesoporous alumina and alumina-supported metal oxides with tailored adsorption and framework properties. Chem. Mater. 2011, 23(5), 1147–1157. (SCI IF: 6.397) [3] Weiquan Cai, Jiaguo Yu, Mietek Jaroniec. Effect of nonionic structure-directing agents on adsorption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mesoporous alumina. J. Mater. Chem. 2011, 21(25), 9066–9072. (SCI IF: 5.099) [4] Jiajie Fan, Weiquan Cai, Jiaguo Yu. Adsorption of N719 dye on anatase TiO2 nanoparticles and nanosheets with exposed (001) facets: equilibrium,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Chem. Asian J. 2011, 6(9), 2481–2490. (SCI IF: 4.188) [5] Weiquan Cai, Jiaguo Yu, Mietek Jaroniec. Template-fre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spindle-like γ-Al2O3 materials and their adsorption affinity towards organic and in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J. Mater. Chem. 2010, 20(22), 4587–4594. (SCI IF: 5.099) [6] Guobin Shan, Huaiying Zu, Weiquan Cai, Jianmin Xin, Huizhou Liu. Improvement of biodesulfurization rate by assembling nanosorbents on the surfaces of microbial cells. Biophys. J. 2005, 89(6), L58–L60. (SCI IF: 4.218) [7] Weiquan Cai, Jiaguo Yu, Bei Cheng, Mietek Jaroniec. Controlled preparation of boehmite hollow core/shell and hollow microspheres via sodium tartrate-mediated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their enhanced adsorptive performance in water treatment. J. Phys. Chem. C 2009, 113(33), 14739–14746. (SCI IF: 4.52) [8] Weiquan Cai, Jiaguo Yu, Sihai Gu, Mietek Jaroniec. Facil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boehmite with systematic shape evolution from nanoflakes to hollow microspheres by sulfate-mediated self-transformation, Cryst. Growth Des. 2010, 10(9), 3977–3982. (SCI IF: 4.389) [9] Bei Cheng, Yao Le, Weiquan Cai, Jiaguo Yu.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Ni(OH)2 and NiO nanosheets and their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isotherms to Congo red in water. J. Hazard Mater. 2011, 185(2-3), 889–897. (SCI IF: 3.723) [10] Bei Cheng, Weiquan Cai, Jiaguo Yu. DNA-mediated morphosynthesis of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J. Colloid Interf. Sci. 2010, 352(1), 43–49. (SCI IF: 3.066) [11] Weiquan Cai, Jiaguo Yu, Stephen Mann. Template-free hydrothermal fabrication of hierarchically organized γ-AlOOH hollow microspheres. Micropor. Mesopor. Mater. 2009, 122(1-3), 42–47. (SCI IF: 3.22) [12] Weiquan Cai*, Huiquan Li, Yi Zhang. Azeotropic distillation-assisted preparation of macro-mesostructured γ-Al2O3 nanofibres of crumpled sheet-like morphology. Mater. Chem. Phys. 2006, 96(1), 136–139. (SCI IF: 2.353) [13] Weiquan Cai*, Huiquan Li, Yi Zhang. Influences of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 the H2O2-precipitated pseudoboehmite on the structural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γ-Al2O3. Colloid Surface A 2007, 295(1-3), 185–192. (SCI IF: 2.13) [14] Weiquan Cai*, Huiquan Li, Guangxu Zhang.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pseudoboehmite precipitation from seeded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s. J. Phys. Chem. Solids 2010, 71(4), 515–518. [15] Weiquan Cai*, Huiquan Li, Guangxu Zhang. Enhancement synthesis of boehmite through a precarbonization-assisted hydrogen peroxide route in highly alkaline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s. Chinese J. Chem. Eng. 2010, 18(3), 500–505. [16] Deqing Long, Dejiang Li, Weiquan Cai, Shengsheng Chen. Synthesis and fungicidal activities of 2-alkylthio-5-(3,4,5-tribenzyloxyphenyl)-1,3,4-oxadiazoles. Chinese Chem. Lett. 2006, 17(11), 1427–1430. [17] 蔡卫权*, 张杰, 胡玉珍, 肖迪. 异丙醇对从铝酸钠溶液中析出拟薄水铝石种分过程的影响. 石油化工, 2009, 38(10), 1059–1064. [18] 张杰,蔡卫权*,张曦敬等. 晶种及其活化对拟薄水铝石种分过程的影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15): 5-8. [19] 胡玉珍, 蔡卫权*, 张杰等. 负压条件强化拟薄水铝石晶种分解过程的研究. 过程工程学报, 2009, 9(6), 1132–1136. [20]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表面活性剂对硫酸铝和尿素水热合成薄水铝石的影响. 材料科学和工艺, 2008, 16(2), 207–210. [21] 蔡卫权*, 余小锋. 高比表面大中孔拟薄水铝石和γ-Al2O3的制备研究. 化学进展, 2007, 19(9), 1322–1330. [22] 蔡卫权*, 余小锋. 从铝酸钠溶液析出低密度一水软铝石的工艺条件实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7, 17(2), 336–340. [23] 蔡卫权*, 张光旭, 陈进富, 夏涛. 有机氢载体低温高效脱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石油化工, 2007, 36(7), 744–749. [24] 蔡卫权*. SB粉水热分解铝酸钠溶液制取大孔容高比表面拟薄水铝石. 催化学报, 2006, 27, 805–809. [25]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SB粉水热种分过饱和铝酸钠溶液制备拟薄水铝石. 无机化学学报, 2006, 22, 1303–1306. [26]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水热种分法制备低密度薄水铝石及其表征. 功能材料, 2006, 37(9), 1500–1503. [27] 刘立成, 李会泉, 蔡卫权, 张懿. 介孔Cr-MSU-1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物理化学学报, 2005, 21(11), 1309–1312. [28]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微波技术在化学冶金中的应用 [J]. 过程工程学报, 2005, 5(2): 228-232. [29]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H2O2沉淀铝酸钠溶液法制备大孔容纳米γ-Al2O3纤维粒子. 化工学报, 2004, 55(12), 1976–1980. [30]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低密度薄水铝石晶体的水热生长过程. 物理化学学报, 2004, 20, 717–721. [31]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CO2选择性氧化乙苯制苯乙烯. 化学进展, 2004, 16(3), 406–413. [32] 蔡卫权*, 李会泉, 张懿. Al3+浓度对硫酸铝和尿素水热合成低密度薄水铝石性质的影响. 功能材料, 2004, 35(6), 779–781. [33] 蔡卫权, 陈进富. 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J]. 现代化工, 2002, 22(suppl): 34-37 [34] 陈进富, 俞英, 蔡卫权. Li2O对Pt-Sn/γ-Al2O3催化剂表面酸性与MCH脱氢性能的影响. 太阳能学报, 2002, 23(6), 782–785. [35] 蔡卫权, 陈进富. 有机液态氢化物可逆储放氢技术进展. 现代化工, 2001, 21(11), 21–23. [36] 杜淄川, 李会泉, 包炜军, 李少鹏, 蔡卫权. 高铝粉煤灰碱溶脱硅过程反应机理. 过程工程学报, 2011, 11(3), 86-91. [37] 张光旭, 高为芳, 蔡卫权. 以离子液体为模板剂合成MCM-41的研究——不同扩孔剂对介孔分子筛MCM-41孔径结构的影响. 分子催化, 2008, 22(6): 497-502. 教学研究教研项目1. 化工实验中心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No. 20060086),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6年,负责人; 2.《高等分离工程》教学绿色化的探索与实践,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研究生教改基金项目,2006年,负责人; 3. 创建校化工基础示范中心的研究与实践(2007098),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7年,主要参加人; 4. 基于项目的《化工过程软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1年,排名第3. 代表性教学研究论文1. 蔡卫权, 程蓓, 张光旭, 刘小平. 绿色化学原则在发展, 化学进展, 2009, 21, 2001-2008. 2. 蔡卫权, 张光旭. 构建和谐课堂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5), 229+231. 3. 蔡卫权, 张光旭, 刘小平, 马丁桂, 夏涛. 试论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科学, 2008, (5), 1-3. 4. 蔡卫权, 张光旭, 刘小平, 徐咏梅. 研究生高等分离工程课程绿色化提升的初步探索. 化工高等教育, 2008, (4), 96-98. 5. 蔡卫权, 张懿, 李会泉. 绿色化学的教育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化学通报, 2003, 66, 606-609+614. 近五年主要奖励与荣誉1. 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度第二批精品课程教学名师; 2. 武汉理工大学2008-2010年聘期考核优秀; 3. 指导本科生胡玉珍负责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0年结题优秀; 4. 2009年指导本科生阮招芳、2011年指导本科生葛锦蓉、2010年协助指导本科生胡玉珍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5. 2009年《化学反应工程》校级精品课程,排名第4; 6. 2008年《化工原理实验》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化工原理实验》校级优质课程,均排名第3; 7. 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度考核优秀; 8. 武汉理工大学2006-2007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9.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06-2007学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10. 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度考核优秀; 11. 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师德演讲比赛优胜奖; 12. 2006年《化工原理》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