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释义

基本信息

作 者: 张一兵 著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所属丛书: 凤凰文库  册 数: 

条 形 码: 9787214058072 ; 978-7-214-05807-2

I S B N : 9787214058072  出版时间: 2009-8-1

开 本: 32开  页 数: 725

定 价: 55 元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读到后现代大师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福柯认为,他之所以别出心裁地提出“知识考古学”,是为了关注被传统史学家、思想史学家有意删除的“零落时间的印迹”,即非连续性,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密码。①在福柯看来,过去的思想史面对一种观念、一个思想家,总试图去作一种“同心圆的描述”,即在一个线性逻辑中来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连续同质的变化总体。这不过是假象。思想发展中最本真的东西恰恰是,存在于话语的断裂处、栖居于话语布展的边界以及活跃于理论逻辑中的独特的异质性、。因此,福柯认为,必须对隐匿的无名的异端和断裂给予格外的关注。当然,在总体上我的诠释明显异质于福柯和阿尔都塞的那种准结构主义的截断式解读。但是,福柯对非连续性的关注引发了我的共鸣,读者面前的这本关于马克思的书与过去一切类似论著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我格外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非连续性。不过,这是一种在肯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内在连续性之上的非连续性解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后来的现实发展,正是在这种打破了“同心圆”的非连续性上生成起来的,否则,就不会有列宁的“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也绝不可能出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显然,这是一种“源”与“流”的辩证法。

本书目录

作者的话序导言一 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二 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三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个理论制高点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支援背景第一节 被遮蔽的线索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一 政治经济学是从怎样的感性经验出发的二 早期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性社会唯物主义前提三 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进展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四 科学抽象视域中的现代社会存在本质与运动规律五 李嘉图与社会唯物主义的深层语境第二节 被遮蔽的线索二: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认同与超越一 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二 劳动:人创造自己并建构社会历史的外化活动三 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四 颠倒的哲学逻辑与颠倒的经济世界: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第三节 被遮蔽的线索三:对资产阶级社会直接冲击的经济哲学逻辑一 一种经济学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审判二 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抨击三 赫斯:哲学层面上被凸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异化四 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第二章 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第一节 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 青年马克思与《克罗茨纳赫笔记》二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本解读:再审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缘由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内在理论学思的重新界定第二节 《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一 《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二 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认知背景三 《巴黎笔记》的具体阅读语境与内在研读线索第三节 《巴黎笔记》的摘录性文本研究一 一个沉默的开端:从萨伊到斯密二 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初识三 李嘉图:话语转换前的一种思想激活第四节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之凸现一 《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解读语境二 理论建构A: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评判三 理论建构B:经济关系颠倒之经济学哲学反思四 理论建构C:劳动异化逻辑的初步设定五 走向总体批判:一种社会主义的结论第三章 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情况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般评述第二节 走向社会本真的人学现象学批判一 第一笔记本的文本结构与总体逻辑构架二 第一笔记本第一部分 中的两种话语三 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史观第三节 权力话语与复杂的隐性逻辑悖结一 经济哲学:第二笔记本开始的新视域二 第三笔记本:一个总体评价三 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四 哲学共产主义五 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六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探讨第四节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二次批判一 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啥的批判方法二 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三 客观地扬弃异化:对黑格尔意识对象克服论的批判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一 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方法的再批判二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三次批判三 社会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结合的重新审视四 马克思思想中逐步强化起来的新唯物主义倾向第二节 无策略: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一 《布鲁塞尔笔记》A的前期摘录与研究二 李斯特与经济发展中的“德国特色”三《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文本情况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四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种哲学逻辑解构第三节 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非常性思想实验一 马克思的《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解读二 令人费解的《笔记本中的札记》第四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格式塔变革323一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二 马克思认知构架的质变三 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之最初建构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第一节 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一 《布鲁塞尔笔记》B与《曼彻斯特笔记》的文本研究二 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特定语境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联结一 物质生产特别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和知识二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也可以承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三 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与逻辑翻转四 能否发展生产力: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依据第三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 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一般理论逻辑二 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之证伪三 施蒂纳为什么同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四 “打倒一大片”的施蒂纳到底想要什么第六章 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与话语结构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定对象性语境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况三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手稿的文本结构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复杂的话语重组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历史性存在及本质一 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话语和历史规定二 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三 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第三节 分工与现实的世界历史: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一 分工在马克思科学批判话语中的地位二 分工与历史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三 一个简短的理论评述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第一节 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一 《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的写作语境二 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历史情境三 能有:一种逻辑与现实的科学联结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一 蒲鲁东与《贫困的哲学》二 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观点的批判三 马克思对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批判四 分立与缝合:哲学话语内居于经济学语境第八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九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附录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