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冠湘 |
释义 | 蔡冠湘,针织技术专家,翻剪罗纹机的发明者之一。曾参与制定多项针织行业技术、质量、管理规范,承担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开发一系列针织新产品,为中国针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简历1930年8月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1946-1951年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针织厂(上海针织厂前身)学徒,保全工。 1951-1954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高级职业班机织专业调干生。 1954-1979年 历任上海针织厂技术员、副科长、车间副主任、技术科长、厂长助理、副总工程师等职。 1979-1984年 上海针织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1984-1991年 上海针织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2年 退休,受聘任上海针织厂顾问。 生平学徒生涯蔡冠湘,1930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乡一户普通中农家庭。他初涉人世,便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的暴行,给了蔡冠湘强烈的刺激,使他树立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由于社会动荡和家境贫寒,他只读了一年初中便被迫中途辍学。为了维持家庭生计,1946年初只身到上海,进了上海针织厂前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针织厂当学徒,学习台车操作、保全。由于他勤奋好学,深得师傅们的好感,很快便成为一名熟练的台车操作工,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技能。 成为骨干1949年上海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第一针织厂,组成了新中国第一家国有针织企业——国营上海针织厂,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国针厂”。蔡冠湘怀着强烈的翻身感,积极投身于生产,很快便成为国针厂的主要生产骨干,并于195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校深造1951年,国家从优秀工人中选拔人员到高校深造,蔡冠湘也被推荐作为调干生,选派到新组建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机织班脱产就读。三年系统的学习,为蔡冠湘打开了进入纺织科学殿堂的大门。从此,他在坚持实践的基础上,对针织工业的生产规律进行不懈地探索。 基层工作1954年,他学成回厂,先后担任工程师室技术员、质监科副科长、成衣车间副主任、技术科长、厂长助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几十年来,蔡冠湘始终坚持深入生产一线。他刻苦钻研技术,成为一位全面掌握自原料选择到成衣制作生产全过程的专家。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个厂的范围,成为在上海乃至全国针织行业最有影响的专家之一。 由于他一直在基层企业工作,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围绕着企业的发展而展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针织厂就在全国针织行业率先建立专设的质监机构,蔡冠湘出任首任质监科副科长。在学习其他行业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以监为主、监帮结合”的总体思路,建立了“道道把关、环环相扣”的管理体制和考核方法,取得了开创性的功效,成为50年代全国针织行业的学习榜样。60年代初,为了解决当时的新产品罗纹领衫的生产难点,他会同设备人员,在没有现成样本的情况下,全力攻关,发明了翻剪罗纹机,不仅提高工效3倍以上,还保证了产品质量。这项设备,后来一度成为成衣厂的必备设备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文化大革命”中,蔡冠湘受到冲击,被下放到漂染车间劳动。但他仍坚定不移地相信党的政策,在劳动中坚持钻研技术,努力为企业做好工作,表现了一个党员的坚定信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蔡冠湘以加倍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大业。1979年,他奉调出任上海市针织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1980年,他又受纺织工业部派遣赴日本考察。国外针织技术的发展使他深受触动,回国后,他撰写了两篇考察报告,在有关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还受纺织工业部邀请,赴京参加纺织工业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小组工作,为针织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方向。他还在针研所成立攻关课题组,组织科技人员对上海针织行业急待解决的课题进行研讨,对新产品进行攻关,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80年代,重回上海针织厂1984年,因工作需要,他又回到上海针织厂,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8年评为高级工程师。尽管此时他已经年过半百,身体健康也大不如前,但他仍保持一贯作风,天天下车间了解生产、质量情况,亲自动手做测试。他还主持了上海针织厂的重大技改项目和国家下达的“六五”攻关项目,使上海针织厂的生产面貌有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原来擅长的全棉产品上了一个台阶,还在经编化纤产品中创出了一番新天地。 蔡冠湘工作极其认真,对技术精益求精,在业务学习上孜孜不倦,因而他始终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始终能站在针织行业技术发展的前列。他还特别注重人才的培育,这些年来上海针织厂的技术人员,几乎都得到过他的教诲。还参与了纺织工业部组织的技术咨询,为各地针织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取得良好成果。 主要贡献蔡冠湘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对针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针织行业成衣还采用脚踏缝纫机,裁剪都靠大剪刀,染色基本上是手工染缸,织造也是一些老的汤姆金机和台麦鲁机,产品单一,质量很不稳定,特别是变形和缩水,成为困扰产品质量的大难题。蔡冠湘早在20 世纪50年代就承担了解决针织品物理指标,特别是变形和缩水的攻关任务。他深入一线,一道一道工序验证,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找出影响织物变形和缩水的关键,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坯布后道整理轧光门幅的最佳控制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轧光门幅的规格,有效地控制了织物变形和缩水率,使坯布物理指标、纵横向变形和缩水稳定达到部优标准。他制定的这套工艺,至今仍是台车面料的最佳质量控制方法。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提高产品档次,开发新品,上海针织厂开始试制国际上刚开始流行的罗纹领衫。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限制,无法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而我们原有的设备又不适合罗纹领衫的制作,特别是罗纹翻剪,全部靠手工进行,既影响工效,又不能保证质量。蔡冠湘就与厂里的技术人员、保全工一起,在没有任何现成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从1959年开始翻剪罗纹机的攻关工作。他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攻克技术关键和不断完善的全过程工作。在经过近三年的反复试验后,终于于1962年研制成功翻剪罗纹机。该机对罗纹的品种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翻剪各种棉毛衫裤及卫生衫裤的罗纹,翻折整齐度符合使用要求,翻折有效率达百分之百,台班产量比手工提高三倍,填补了国内空白。1965年,该机得到国家科委颁发的发明证书,在全国得到推广,成为针织成衣工厂必备的专用设备之一,对成衣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蔡冠湘还坚持对针织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取得良好成效。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总结针织品织造疵点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针织用纱捻度系数的匹配要求,并向当时上海纺织主管部门——华东纺织管理局提出针织采用专纺纱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被采纳。自此开始,针织采用专纺纱成为惯例,对提高针织品品质起了推动作用。类似的技术进步在蔡冠湘的工作经历中是举不胜举的,影响比较大的有漂染的氯漂工艺改造为氯氧联漂工艺,化纤面料后处理工艺改善,漂染长流程改短流程,漂染氧漂小洞消除等,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评价蔡冠湘对针织技术具有精深的造诣,对任何向他求教的人总是尽力相助。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针厂就曾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来自朝鲜的学习者,蔡冠湘亲自为各地来的学员上课,传授自己的经验。1979年,应当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陈丕显的邀请,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组织帮促队赴武汉市纺织系统协助工作,蔡冠湘负责针织分队。他带领一支由18人组成的精干队伍,在武汉第一针织厂工作3个月,先后协助他们解决了棉毛衫缩水、汗布白度、大红色牢度、经编化纤织疵、成品出厂漏验等5个困扰武汉一针多年的技术难点。针对武汉一针的设备保养、工艺操作、技术管理、品种开发、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7条对策措施,开发新品种15种,新款式、新花式80余种,使武汉一针的产品丢掉了落后帽子,在当年武汉市迎“七一”展销会上一炮打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蔡冠湘由此受到纺织工业部、湖北省委、湖北省纺织工业厅、武汉市纺织工业局和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的表彰。蔡冠湘和以他为代表的针织队的事迹还先后在《人民日报》、《长江日报》上介绍,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蔡冠湘特别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可以这样说,上海针织厂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都得到过他的教诲。组织上明确由他带教的五位技术人才,都已成长为针织行业的技术骨干,先后成为高级工程师,其中有的担任公司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有的成为企业的总工程师,更有的成为企业的负责人。蔡冠湘平时生活朴素、待人和蔼,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对工作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对个人得失却处之淡然,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正是由于他的高尚人格和优异的工作业绩,蔡冠湘在上海针织行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针织行业广大从业人员的学习楷模。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