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河口民俗 |
释义 | 黄河口民俗概述 欲知黄河口民俗,先要了解黄河口地区的概况。这里所说的黄 河口,指的是以东营市为主体的黄河人海口。在某种意义上说,黄 河口的概念可以与黄河三角洲的概念等同。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穿越9个省区,流程 5464公里,于东营市垦利县境人海,史书记载,西汉以前黄河曾 流经河北省在天津附近人海,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濮阳 境)改道东流,于利津县境人海,史称“千乘海口”。公元893 年,黄河改道北流,至无棣县境人海。此后,黄河在中下游频繁改 道,时而北流无棣、天津一线人海,时而南流人淮,东营市处于这 个摆动的大扇形中间。 从自然地理概念来看,黄河三角洲可以分为古代三角洲、近代 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古代黄河三角洲以河南省巩县为顶点,北达 天津,南至徐淮流路,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近代黄河三角洲以 垦利县宁海村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面积约 5400多平方公里,主体地面在东营市行政区域内。现代黄河三角 洲则以垦利县渔洼村为顶点,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作为黄河口 民俗所研究的黄河三角洲,是以近代黄河三角洲为主体,包括其辐 射的广袤区域,西至滨州市,东到渤海沿岸。而东营市,正是这一 区域的核心与主体。 黄河口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集区。从明朝初叶,一直到上个世 纪末,不同规模的移民为黄河口带来了新的人口资源,同时也带来 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和民俗习惯。而因为石油开发、农业开垦形成的 大规模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让东营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带有了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 席在1952年10月视察黄河,10月30日就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 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黄河,亲 自审定治黄战略方针和重大措施,先后制定‘‘依靠群众,保证不 决口,不改道,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治 河方针和“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方针。在各级党委、 政府带领下,黄河口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治河方针,强化险工 埽坝和控导工程,培修加固堤防,三次实施尾闾人工改道,除 1951年王庄、l955年五庄两次凌汛决口外,已连续50多年确保黄 河伏秋大汛的安澜,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环境的安 全。正因为如此,黄河尾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再次成为安置移民的 重点区域。1950年,为修建东平湖水库,东平、梁山、长清、平 阴、济南等地移民l.7万余人来到黄河口的利津、垦利两县落户。 1958年,东营境内东北部再次安置梁山等县移民5200余人。1950 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在广饶七区筹建国营广北农场;1953年, 济南军区农建二师进入孤岛地区开发荒原;1961年,济南军区在 黄河人海口附近的孤岛一带建立军马场。大规模的农垦和军垦为黄 河口带来了整建制的新居民,也带来了更多类型的生产方式、文化 元素和民俗习惯。 1961年4月16日,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垦利县境内打出华北地 区第一口见油井;l962年9月23日,华东石油勘探局在垦利县胜 坨镇胜利村打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坨ll井。 1964年3月,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部址设在垦利县东营村, 即现在的东营区辛店街道东营社区,对外称“九二三厂”。从那时 起,东营成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基地,黄河三角洲开启了胜利油田 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历史。来自天南地北的石油人融入黄河口的开发 建设中,他们所带来的原生活地区的文化和民俗与黄河口固有的文 化和民俗再次发生碰撞、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为黄河口经 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l969年11月,今中国石油大学的 前身——北京石油学院从北京迁到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现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大批的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在此工作、学 习、生活,为东营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新鲜血液。 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它 是适应石油工业发展而建立的省辖地级市,它东、北两面濒临渤 海,西与滨州地区毗邻,南与淄博、潍坊两市接壤。南北长l23公 里,东西宽74公里,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50.34 公里。 东营市的成立,在极大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于 整合文化资源、凝聚和发展地域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 说,正是它的成立,使黄河口民俗更加丰富,更加完备,更加系统 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我们研究黄河口民俗文化带来了便利。在 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了黄河口地区所拥有的黄河文化、+移民文 化、古齐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石油文化、农垦文化、商业 文化、水运文化、生态文化之问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注重了当 地古老居民与山西移民、河北移民、鲁西移民,甚至江西、福建等 南方的移民、三峡移民生活、生产习惯的不同和相互影响。 黄河口一带曾是一个水运发达的区域,黄河、渤海、大清河、 小清河都在区域水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河口南北是渤海湾畔的 一处盐卤资源富集区,这里是重要的原盐主产区和集散地。频繁的 商业交流,也为黄河口带来了京津、鲁西南、胶东、徐淮等区域的 民俗文化特点。这些,在研究黄河口民俗时同样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民俗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家庭、家族、村落等,而家庭是“最 基础的经济实体”,家族和村落是这种经济实体的一种松散型联合 体。研究黄河口民俗当然得从研究黄河口经济发展和经济特色人 手。往前延伸是记述不同时期的移民原籍地的经济特色、文化传 承,更应记述移民之后的文化碰撞、风俗融合以及黄河口地区特殊 生存环境对原来固有的民俗文化变异的影响。集中的黄河口移民多 发生在明初和清初,黄河口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有不同民族 的烙印。因此,研究黄河口民俗文化,又不能不关注明初、清初的 政治文化背景。 经济发展决定了黄河口的民俗特色,总的来说,黄河口人在生 产、节日、婚丧、民居等习俗方面都存在删繁就简的倾向。黄河口 人注重实际,有勤劳俭朴、善于持家的特点;黄河口人同时注重形 式,与齐国人注重仪表、财富外露、衣锦居陋的特点相吻合。而随 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都市的形成,石油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等 也都被列入了记述范围之内。 通过对黄河口民俗文化的现状研究,可以有效挖掘其中好的、 积极向上的、能促进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东西,针砭那些落后的、 阻碍经济发展或者经过长期讹变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的陋习,从而激 发黄河口人昂扬向上的气质,促进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 黄河口民间游艺 民间游艺,是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和消闲中创造的产物,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简单易行,最适宜民间各个群体参与。这些有益 于身体健康、增进知识的游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柳哨 清明时节,当柳叶刚刚长全,枝条的皮下层还比较柔软的时 候,.取一截新鲜的柳枝,用手轻轻地把皮拧下来,从中选取不破皮 的长约六七厘米的一段,剪齐两端,然后,用小刀把吹奏的那一头 (长约l厘米)的柳皮轻轻刮去,捏成或用嘴咂成如同唢呐上的扁 哨那样,就可以吹响了。吹奏技巧高的,可“演奏”出旋律优美 的民间小调。柳哨的音域受柳哨的长、短、粗、细影响。粗长的柳 哨声音低沉悠扬,细短的柳哨高亢、轻快。 跳房 在地上画一长方形,在内再分成八至十个小方格,这就是 “房”。三至四人参加,两人也可以玩。参赛者每人一块小瓦片 (或用小沙袋),按顺序排号依次出场;出场者把瓦片抛至第一格, 单脚跳动,驱瓦片向前,一格一格跳过;瓦片压线、脚踏线、双脚 着地、脚动二次均为犯规,犯规即罚下,等下轮再跳。跳完第一格 后,再从第二格起跳。待跳完全部格子,开始“背房”,即背对房 格,将瓦片由头顶向后抛,瓦片落在哪一格即在哪一格做上标记, 作为“房子”,再跳至自己的“房子”时,可双脚落地休息。一般 人都希望占第四、五、六格,因为跳到这里已经累了,正需休息。 别人跳时必须驱瓦片越过对方的“房子”,若瓦片落入他人房中, 或脚踩了他人的“房子”,都算犯规。若“背房”时瓦片出界或压 线,算犯规,当次所跳格子无效。最后以占“房子”多少定名次。 这项游戏多为女孩参加。 翻交 翻交是儿童热爱的一种游戏,名称不一,有的地方叫翻棉条、 翻牛槽、翻桄子、翻绳、翻线、攀撑子。民间有这样一首歌谣: “跳个舞,唱支歌,我陪奶奶找乐乐。我和奶奶玩翻撑,奶奶乐得 笑咯咯。”翻交的历史悠久。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 就有封云亭与梅女“长夜莫遣,聊为交线之戏”的记述。这里所 指的交线就是翻交。 翻交,两人游戏,只需三尺左右的线绳一根,一人用两手撑线 圈,通过勾线挑转,可翻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最常见的有:棋子 块、两扇门、鸡腚眼、十字花、井字、房子、剪子股、面条、老牛 槽、花手绢等。 翻交多于少女中进行,可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儿童 的想象力,促进大脑发育。 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游戏。毽子的制作简单易行,用铜制 钱一对,选猪鬃或狗毛、鸡毛、羊毛穿入钱孔,用小木楔从中间固 定,底面与铜钱平,毛长约8厘米。踢毽子的多是少女、少妇。解 放后,男性青少年也有参加。毽子的踢法有多种,前后左右踢,脚 后跟踢,脚面、脚尖挑起,剪子股、转身踢,以毽子不落地,踢得 次数多少决胜负。农村中十七八岁的姑娘,踢起毽子来非常潇洒, 面带微笑,跳转身躯,仰颈颔首,衣衫飘忽,发辫飞舞,那和谐的 旋律,优美的舞姿,给人以青春美的感受。 拾子 拾子是古今妇女、儿童十分喜欢玩的游戏。明代已有拾子游 戏。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是月也(正 月),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日抓子儿。丸用象木银砾 为之,竞以轻捷。”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道:“宝玉遂 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携了芳官,进来看时,只见两边炕上麝月、秋 纹、碧痕、紫绢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呢。”从这些记述可见, 清朝时期抓子已很流行。 黄河口一带,称抓子儿为拾子,也有叫“拾把把”的。“子” 的用料已不再是象牙、木料、银砾之类,而是用磨制得光圆的石 子、砖子,也有用棉布缝制的“布子”。“布子”很有些讲究,要 求布料结实,色彩鲜艳,图案美观,剪裁后缝5个圆形小布袋,装 进绿豆或小米,后来也有装沙子的。 参赛拾子的人数三至五人都可以。比赛开始,用“将军宝”、 “剪子、包袱、锤”或“撑子”决出拾子的顺序。撑子时,每人抓 起全部5个子,向空中一抛,疾速翻手,用手背接住,上面不论几 个,还必须用手背将子抛起,半空里疾速用手一抓,谁抓得多谁先 拾子。 拾子,一般是在地上或炕上进行,拾子时伴歌,拾法有直子、 漏子、接子、窜花、堆摆等,下面只记“直子”的拾法。 当唱“一起,大抓”时,手攥5个子儿,抛起l个,放在地 上4个(每当放下或拾起子儿后都要再接住被抛的起子儿,下 同),再抛起手中的1个,抓起地上的4个。“连来,连来”,抛起 1个,撒到地上4个,分两次拾完,每次两个,每拾一次前都抛一 子儿。“三来、三来、三来”,抛起l个,放下4个,连拾两次, 第一次拾l个,第二次拾3个,先拾哪个都行,拾前必须抛一个子 儿。“个来,俩来,仨来,四来”,抛起l个,放下4个,连拾4 个,连拾4次,每拾一个前必须抛起1个子儿,至5个子儿全在 手。“看动,不动,不动”,抛起1个,撒下4个,分两次拾完, 每拾两个之前,都要抛起1个。拾头两个时,若动了其余的算输。 “手拍啊,一重”,抛起1个,拍在地上4个,接着再抛起手中的1 个,拾起拍在地上的4个,恢复开始时手中的5个。以上为“五 重”,再反复一次为“十重”。比赛时,拾几重I临时约定,若口诀 与拾法不一算犯规,待下一轮再拾。一局顺利拾下者为胜,若平 局,则再开一局,直至决出胜负。 次,直到砸完为止,赢杏核多者为胜者。 弹杏核 这是男孩的游戏,两人以上参加。参加者把杏核攥在手中,齐 声说“亮”,都把手伸开,依据各人手中所攥杏核的多少决定弹的 先后。先弹者把参赛者的杏核集于手中,向地平面撒开,然后选好 对子,每弹一对,中间都要用手指画一直线,弹中的杏核归弹者; 若最后只剩一个,则在杏核周围画圆圈,半圆亦可,将其弹出圈。 若画线动了杏核,未等弹手触动了杏核,画线的一对未撞击,撞击 了画线的一对后又撞击了不应弹的杏核,都为犯规,则由下一个开 局,最后以赢杏核多者为胜。 另一种弹法为,凡参加者都拿出3个杏核,用“包袱、剪子、 锤”决出弹的顺序。第一个弹者将杏核撒于地上,第二个弹者挑 选杏核,不管杏核是6个是9个或更多,只留3个杏核。挑选杏核 者为了给弹者增加难度,千方百计留一条直线上的。这样,弹者必 须使杏核过中间一个撞击另一个,打中为胜,3个杏核归弹者。不 管弹中与否,都由第二人重开下局,弹法如前,直至弹完,赢杏核 多者为胜。 丢窑 丢窑也叫丢窝,是民间一种竞技性投掷活动。每到冬、春农闲 季节,在村里空旷的场地上常聚集着丢窑的人群,那里是青少年热 闹的去处。 丢窑传统的竞技规则是:参赛者每人执一个经过打制的铜钱或 锡饼、铁饼,其厚约0.5厘米,直径3厘米,最大不超过4厘米; 比赛时,在平坦的硬地上选点,相距l0余米,两端各挖一直径约 6厘米、深4厘米的小坑作为投掷点,参赛者一般为四五人,首轮 以压指来决定投掷的先后顺序。投(丢)掷时,后脚踩在窑的前 沿,跨步把铜钱(锡、铁圆饼)投向前方小坑,谁投入窑内或离 窑最近取胜的希望越大。投掷进行中若有人先投入窑内,继后又有 投中者,如两铜钱相压,谓之争窑,先中者必须返回原地重投。等 全部投完后,开始用现做的尺子测量,也有用揸测量的。若有投中 窑内者,即从窑内铜钱的前沿量起,如无人投中,则从离窑最近的 铜钱量起,量至谁,谁就是输了。一般是以烟卷或零碎钱做“赌 注”,数量很小,只不过作为个引子,彼此热闹一番。首轮结束 后,重新开始,投掷的铜钱离窑最远者先掷。丢窑都希望后掷,先 掷者是众矢之的,往往成为追逐的目标。 扛砖 打砖民间儿童竞技活动,因其竞技规则简单,活动场地方便, 竞技性强,而受儿童喜爱。 扛砖参赛人数三至五人,每人持一枚铜钱j铜钱并非一般的铜 币,而是在大清铜币的两面各镶嵌一枚制钱,经打制而成的。比赛 时,选高约1米的砖砌墙根,离墙约2米远画一道横线;参赛者站 线外,操铜钱投磕于砖上使之滚动,故谓之“扛砖”。全部“扛” 完后,谁的铜钱滚得最远,谁就在自己铜钱的落点处,拾钱投击前 方与之最近的铜钱;击中后,以其做点,再投击前方另一铜钱;顺 次进行,直至全部击中,若击之不中,则由他人依次投击,击中者 为胜。 打“鸟” 打“鸟”又叫“打鸟子”、打札。参赛人数一般为二三人,每 人备30厘米长的木棍和一支10厘米长两头尖的短棍(俗称“鸟 子”)作比赛用器。比赛时,选一开阔地,挖一小坑或画一条线作 为起点,参赛者把“鸟子”放在地上,用棍击其尖端,使之弹起, 趁势用力将“鸟子”击向前方,击得越远越好。如果击“鸟子” 弹不起来,或是空中击“鸟子”不中,即为失误,依次换人用自 己的“鸟子”,在起点继续往前打。打完一轮后,用打鸟棍作尺子 测量,谁打得最远谁为胜者。 打耳 打耳又称打磨轱辘游,通称打陀螺,是一古老的儿童游艺。唐 代元结曾写过《恶圆》,说他奶奶用“圆转之器”哄婴儿,可知这 玩意至少在唐代就有了。 “耳”,是用坚硬的木头刮削而成的。一种是两头尖,中间鼓; 一种是底部尖,中间圆,顶部平滑呈螺状,为减少摩擦于底尖处锲 铁珠或圆钉。“打耳”时,用鞭绳缠绕于耳的中部,在冰上或硬地 面上旋放,然后再用鞭子抽打使之继续旋转,也有用棍子击之侧面 旋转的,故称为之“打耳”、“抽陀螺”。 还有一种小型的陀螺(耳),俗称“捻捻转”,类似明代宫廷 里流行的“妆域”的游戏。制作方法是,用一制钱从中穿一圆竹 棒伸出制钱n.IT.幺D 1厘米,伸出制钱以上1.5厘米,用手捻棒轻掷 桌上旋转;用一硬纸壳插火柴棒或图钉捻转更为简便,有同工 之效。 打瓦 打瓦古籍中称击壤,相传远古即有。《逸士传》:“尧时有壤父 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流传至后代称之为“打瓦”。“瓦”是用坚 硬的枣木、榆木制成的,呈梯形,上底宽约13厘米、厚3厘米, 下底宽10厘米、厚l.5厘米,前钝后锐,平面光滑。常见打瓦的 形式有这样几种:可两人打,也可多人打。决出比赛顺序后,执后 者把“瓦”支于地上,后退l0余步画横线为界,首执者以手中之 “瓦”击地上之“瓦”;背向瓦,折腰仰面,至望见瓦时反手投击, 击中者为赢。如此打法也有以砖代替木瓦的。还有一种打法是,从 界线起用一脚踏“瓦”,另脚支撑一次性向前滑动,冲倒前方之 “瓦”为胜者。 摔瓦屋 摔瓦屋即摔泥炮,将红淤泥拌匀和后,捏成帮厚底薄,上下同 样大小的泥碗。高举用力摔在平整光滑的地面上,谁制作得法,摔 得就格外的响,鼓破的裂缝就越大。谁的鼓得裂缝大,别人就要把 自己的红泥去给补上,最后,谁的红泥给人家补没了,谁就算是 输了。 五福 画横竖各五条线,成正方形棋盘,二人交替布子,双方都想布 成“井”字、“三斜”、“四斜”、“五福”、“通天”。同时双方互不 相让,设障使对方难以布成以上五种形式。待25个点布完子后, 依成形的多少吃掉对方的子。一般是“井”字吃1个子,“三斜” 吃2个,“四斜”吃3个,“五福”吃4个,“通天”吃5个。先下 第一个子者后吃后走,晚下者先吃先走。走棋中尽量使棋子成形, 根据成形不同而吃掉对方的棋子数也不一样,只剩两个子的一方为 负,有时也成平局。 四顶 画横竖各四条线,成正方形棋盘,二人各于一边布子四个。每 人每次行一步,一步为一个,横行、竖行皆可,目的为在一条线上 造成连接三点,己方二子、对方一子的局势,如此可吃去对方的 子。一方剩一子,不能成阵为一局,余子儿多者为胜。 抗拐 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民间竞技活动,形式单一,对抗性很强, 春、冬季节多在青少年中流行。赛者先把右腿或左腿向另一腿的膝 盖部位盘曲,两手用力把膝盖向腹部搬起,单腿跳跃;拉开一定距 离后,双方猛力进攻,有时对撞膝盖,有时攻击对方腹部或胸部, 熟练的抵拐手很会掩护和进攻。比赛进行中,谁先双脚落地或跌倒 为负。 玩碌碡 这是一项民间传统赛力竞技活动。每当秋收完毕,青壮年们时 常聚集在打谷场上进行玩碌碡比赛。碌碡是碾压麦子、谷子、豆子 等农作物的圆柱形石头滚子,重量大约80至100公斤。比赛内容 有:抱碌碡于怀挺身站立;扛碌碡于肩上;掀碌碡往前翻跟斗;用 双腿夹住碌碡,就地接连不断地往后翻。胜者大家称赞为“壮 汉”,在乡里传为佳话。 掰手腕 ‘ 这是一项竞技力量很强的活动,多在青壮年中进行。一人做裁 判,二人参赛。赛者紧握对方的拇指和手背,伸直胳膊平放在桌 上。如果是在室外,其握手动作相同,而两腿交叉直立。发令后, 用力掰腕,谁先被掰倒为负。掰腕时弯臂判为犯规。 摸白菜 这是民间传统的体能游戏。参赛人数五至七人或十人以上,选 出一个头头,另有一人蒙起眼睛,头头说“金白菜”,众答“银白 菜”,齐问“摸摸哪里再回来?”头头指定目标,众参加者急奔目 标,触摸后迅速返回,如跑不及被蒙眼者抓住,即代替蒙眼者 重作。 打箩箩 这是民间常见的大人哄小孩的游戏。大人拉着孩子的手,做推 磨打箩的动作,边唱:“打箩箩,蒸馍馍,蒸下馍馍请婆婆。请来 婆婆哪里坐?馍馍蒸了一大垛。” 盘脚严(莲) ’ 盘脚严(莲)又叫盘脚年。两个小女孩相对平坐在炕上或地 上,做伸腿、盘腿的动作,边唱:“盘、盘脚严(莲),脚严(莲) 花二百八,灯草莲花,小脚盘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