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宦学事师
释义

宦学事师,是 政教合一 的教学形式,即求学要入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为官之术,在国外将这种制度称之为职官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 政教分离 的重大变化,文化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秦代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在文教上采取了比宦学事师更为狭隘的 吏师制度 以取代学校教育,大大限制、破坏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宦学制度,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有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边仕边学可能更方便些。

汉代,在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宦学,形成了多种形式办学的特点。汉人常说的 文吏之学 ,就是汉代的宦官事师制度。由于宦学 长大成吏 ,出路明确,加之官府愿意录用熟悉吏事的 学僮 ,以致影响一些士人 好仕学宦,用吏为绳表 (《论衡·程材》),说明汉代宦学事师十分兴盛。

汉代宦学文武分途。文吏之学要学习以下的内容:第一,学习 史书.两汉时期对史书的内涵,在解释上略有变化,前汉多指写字、习文,后汉多指书法等。汉代选拔官吏,十分注重史书功夫。学史书除习字之外,还要掌握办理公文的书体,也就是要练习书法,文吏还要学习写作官文书。第二,学习儒经,明习法令。宦学要读经和律令。汉代注重对宦吏的考核,各州部设有司隶校尉之职,负有督察的责任,其属吏中有孝经师一人,负责 监视五经 ,即对京畿地区的官吏考核五经,说明文吏必修五经。此外律令也是文吏之学的重要内容。汉代的法令体系十分强大,不进行专门学习是很难掌握的。而要学习律令,一般人家的子弟,只有就学于官府。宦官之家才有可能私藏律令以教子弟。文吏在学史书时,还要学习实际的案例。总之律令是宦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修养为吏之道。宦学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职官道德教育。秦简《为吏之道》和《语书》是吏学教材,其中有良吏与恶吏的对比教育。汉承秦制,出土汉简《急就章》中就有与秦代相仿的为吏之道教育,要求他们经常 砥厉身 ,切不可只图私利而陷于 依溷污染贪者辱 的境地;告诫他们要以 廉洁平端拊顺亲。奸邪并塞皆理训 自勉;待人处事要谨慎,这些都是十分具体的职业道德教育。尽忠报国是朝廷对整个官僚机构每个成员的统一要求,这种政治、伦理教育主要通过通经致用来进行,宦学也不例外,文吏都要读经,借以形成儒家的 大一统 和忠君观念。

宦学已涉足仕途,但学僮与正式官吏是有区别的,居延汉简中所谓 私从 、 私吏 、 助吏 等称谓,多是指宦学的生徒,他们学成之后,必须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合格才能做正式官吏,获得命官的职称。文吏的考试与官学生不同,是以考察吏事为主。秦代武吏也有考核制度,所谓 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汉书·高帝纪》)就是武吏之试。汉代也保留了这一制度,例如韩延寿就有 都试讲武 之举。总之文武官吏都要经过考试而后任命。

汉代的宦学事师制度,是统治者提高吏治效能,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它和封建官立学校都是朝廷建立的。因此汉代的官学制度,严格他说,既有官吏学校,简称官学,也有职官教育,简称宦学,二者相互补充,各有长、短。从办学宗旨说,汉代官学体现了 学而优则仕 的原则,汉代宦学则体现了 仕而优则学的原则。官学本着 士先志 的精神施教,宦学则根据 官先事 的方式传授。王充对官学(或私学)培养的儒生和宦学造就的文吏,做过认真的比较。两种办学形式在实践中互相渗透,不断改进。封建官学后来增添了历事制度,以提高儒生的实际吏治能力。宦学向高级发展,有的专业从官僚机构中分化出来,成为官学中的专科教育,例如魏晋时期律学的产生,有的则在官僚机构中增设专门的教学编制。而这些教育形式的产生,都是在汉代宦学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基本格局:分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类;有初等教育(庠、序),中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太学)三级;以儒学为主体,官立学校为主干,兼有其他专业教育和职官教育。汉代太学创立了我国古代传统的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即以经师讲学为主,学生互教为辅,注重考试和自学。汉代太学育才与选才相结合的尝试,朝廷任官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做法,以及公费限额与自费推荐相结合的办学形式,都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有益实践。两汉时期尊师重教的风尚和严于择师的管理经验,更为后世所借鉴,形成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总之,汉代官学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封建官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这一课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4: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