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安慈云禅寺 |
释义 | 慈云禅寺位于江苏淮安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与里运河之间,列两淮八大丛林之首,以国师道场著称。 慈云禅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慈云庵,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被清世祖顺治皇帝敕封为: “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玉琳通琇禅师,屏侍独行,担簦行脚至清江浦,因触热而入慈云庵挂单。数日后,自知终期,于初十日索浴 趺坐,说偈而逝。圆寂后,寺人自其遗物方知为国师,急报官府转奏朝廷。清圣祖康熙皇帝颁诏并派大臣主持荼毗、厚葬,并拨款 重修慈云庵。国师遗骨则由其嗣裔归葬浙江,塔于西天目。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雍正皇帝访得玉琳国师后裔天晓实彻禅师于扬州高旻寺,诏入京召对,十三年(1735年),“复以 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国师圆寂之所”,下诏改庵为寺,命天晓实彻住持。并拨淮关银照大丛林式兴建,亲书题赐“慈云禅寺”匾额, 命时任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 乾隆四年(1739年),大功告成。新建成的慈云禅寺占地二十五亩,五重殿宇,东西配殿、楼阁齐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寺 中遍植松柏花草,门前影壁高大,牌坊精美,顿成江淮首刹。清高宗乾隆皇帝颁赐《龙藏》供奉,赐置香光地三十八顷五十八亩于阜 宁陈家浦。后又屡赐紫衣、伞盖、如意、藤杖。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两次南巡时,均入寺瞻礼,并书匾、 题诗、作联。 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李成一部,攻占清江浦,慈云禅寺全部毁于战火。同治元年(1862年)寺僧静修以“道场荒芜,引为己 忧”,筹资重建。历经二十年艰辛,终于光绪七年(1881年),恢复旧貌,并略有添建。民国七年,慈云禅寺的“大雄宝殿”再次毁 于大火。 由于连年战乱,慈云禅寺因年久失修而颓败。解放后,寺院房产被房产部门接管,并先后被花纱布公司和五金公司占用,1986年, 经省宗教局于淮阴市政府协调,终归还佛教,于1994年基本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慈云禅寺已以崭新的面貌,为 众多的佛教徒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建设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贡献力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