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怀恩寺 |
释义 | 怀恩寺由来泉州市泉港区肖厝村的怀恩寺,地处肖山西坡,始建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取名“天华堂”,“文革”中被毁殆尽。1991年,台胞肖如建先生在原遗址上重建,改名“怀恩寺”。重建后的怀恩寺,因其建筑完整、造型独特,装饰得堂皇精致,主体建筑与周围景观的和谐完美而别具一格。 原“天华堂”由当时的国学生肖大成、举人肖建标等人倡建。《天华堂碑文》中有“星君辅世”、“得董祖师正法,立场渲教”的记载,并注明其始建“斋堂”的目的是为了使“持斋者”有一处聚集学道的场所,“天华堂”的名字,是取自“天女散花”之意。从这一连串道家用语来看,天华堂似是一座道观。清光绪十五年的《兰陵书院碑记》中,既有“壮哉此观也”的赞叹,也有“皆崇奉佛天”的记述。这也许与本地习俗有关,本地人常把道释两教的不同偶像混称为“菩萨”,一座寺庙里既奉观音佛祖也奉天师玉皇的,并不鲜见,可见天华堂是一处亦道亦佛的宗教场所。1991年重建时,才彻底皈佛,改成佛寺了。 怀恩寺慨况怀恩寺座落于一道山坳间,由于地势较高,山岭半遮,树木掩映,立于山麓或远处望山间,金碧辉煌的寺庙殿宇,半藏半露,若隐若现,显得深邃而幽雅。 寺前至山脚,原是陡立的山坡,重修时以图案画的风格构筑,砌以高大的石岸,配以平台石阶,点缀以花草乔木。寺前从下至上有五层平台,台沿均有古城墙般的堞口。第二层平台宽阔,内侧是一堵石砌高岸,岸墙上嵌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各一米见方的大红字;上方是刻着“怀恩寺”三字的石匾。两侧各层小平台内均种植花草,其间石阶曲折迂回,雕栏玉砌,造型精美。 怀恩寺大殿二进,重檐歇山式,规模构造与别处寺庙并无太大差别,所奉菩萨也与别处大同小异,但是整座寺宇彩梁画栋富丽堂皇。连大殿两侧的二层护厝,也是翘檐琉瓦,拱门花窗,雍容典雅。还有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不像其他寺庙那样一尊尊囚于神龛之中,而是塑成墙上的浮雕,人物鲜活;并在人物周围配上相应的景物,极是新颖别致。 殿顶屋脊上飞龙雕塑的色彩鲜艳。前殿屋脊上是两龙抢球造型,而大殿屋脊则是两条飞龙反向朝着燕尾脊,龙尾处的屋脊中间是一座小塔。一条条飞龙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立于寺前望去,直如殿顶是一汪深潭,一群飞龙在腾跃嬉戏。 寺的右边,有一道雕石台阶穿过树丛通向山梁。山梁上恰到好处地点缀着一座玲珑别致的六角翘檐凉亭。寺后三面有苍翠的山坡围拱,把寺院置于茂林修竹繁花绿草之中。整座寺院犹如一盆巨型的技艺超凡的人工盆景。 怀恩寺除建筑精致外,当代著名文人留下的墨宝,使新建的佛刹显出不俗的文化品位来。大殿正门顶上嵌着的“妙相庄严”四字,出自佛教界书法界耆宿赵朴初先生之手;大门两侧的两对石柱上镌有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撰写的对联。其中:“蟹谷震潮音声通海峡,墩山显灵光泽被闽台。”道出了本寺在海峡两岸闽台之间沟通交往的重要作用。 伫立寺前远眺,湄洲湾北岸的秀屿港区、南岸的沙格港区、福建炼油厂的雄姿以及莆仙两县宽阔的海域和远处迷茫的山景,尽收眼底。近处脚下,本是一道小海湾,“文革”后才围垦成陆域,其间楼房田园鱼塘工厂大道,布局整齐有序。 肖厝村《梅峰肖氏族谱》之《新建怀恩寺记》有这样一句:“朝霞楼上楼,夕阳山外山。”后一句引自弘一法师的词句,用来形容寺院的黄昏景色,倒也恰如其分。当晚霞满天的时候,立于寺前望去,远山夕照,恍如佛境。红光闪烁处,仿佛就是佛门弟子们所梦寐以求的西天极乐世界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