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化马隧道
释义

概况

化马隧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境内,进口位于羊古堆附近,出口位于白龙江左岸上堠子村附近山腰。该隧道属于西秦岭高中山区地貌单元,沿线山高沟深,岸坡陡峻,相对高差为1450m。主要经过的沟谷有:化马沟、石家院沟、红水沟等,多为'V'型沟谷,坡降较大,沟谷中受河流侵蚀,使得岸坡陡峻,山体陡崖遍布,部分基岩表层风化剥落,形成缓坡。地势总体趋势东北高西南低,隧道最大埋深约1300m。进口位于大峪沟,有乡村便道与212国道相连,出口位于212国道左侧,斜井便道条件较差。

隧道起讫里程为DK301+282~DK313+862,全长12580m,为一座双线隧道。隧道内线路分别为12.8‰和13‰的单面下坡。

工程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隧道洞身通过的基岩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灰岩,石炭系中上统灰岩,泥盆系上统灰岩、灰岩夹板岩,志留系中上统灰岩、灰岩夹板岩、炭质板岩,断层泥和断层角砾。

2、地质构造

隧道通过区位于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受区域构造影响岩层产状较乱,层面多闭合-张开,节理以近垂直岩层走向的节理为主,多为张节理,节理面微张-张开。根据地面调查及V8资料反映,工点处发育有两个背斜、两个向斜和七条断层。

(1)褶皱

①尖旮旯背斜:该背斜核部洞身里程约DK308+450,背斜核部张应力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②红水沟向斜:该向斜核部洞身里程约DK310+500,向斜核部压应力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多为剪节理。

③洪水沟背斜:该背斜核部洞身里程约DK312+000,背斜核部张应力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④高家山向斜:该向斜核部洞身里程约DK312+600,向斜核部压应力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2)断裂

F4:隧道进口段DK301+282~DK301+360段落,洞身通过F4断裂带地表第四系地层,逆断层,断层产状N80°W/75°N。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泥。

f36:隧道洞身DK303+404~DK304+224段大角度通过该断层,逆断层,产状N80°W/70°S,上盘为二叠系下统灰岩,下盘为石炭系中上统灰岩,断层带宽750m,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较富水。

f37:隧道洞身DK304+774~DK305+174段大角度通过该断层,逆断层,产状N32°W/74°S,上盘为石炭系中上统灰岩,下盘为泥盆系上统灰岩,断层带宽370m,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较富水。

f38:隧道洞身DK306+064~DK306+704段大角度通过该断层,逆断层,产状N60°W/58°N,上盘为泥盆系上统灰岩,下盘为泥盆系上统灰岩,断层带宽520m,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较富水。

f39:隧道洞身DK307+244~DK307+543段大角度通过该断层,逆断层,产状N60°W/80°N,上盘为泥盆系上统灰岩,下盘为泥盆系上统灰岩,断层带宽640m,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较富水。

f39-1:隧道洞身DK307+945~DK308+244段小角度通过该断层,逆断层,断层产状N45°E/80°S,上盘为志留系中上统灰岩、炭质板岩,下盘为泥盆系上统灰岩,断层带宽240m,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较富水。

f40: 隧道洞身DK313+418~DK313+498段大角度通过该断层,逆断层,产状N77°W/70°N,上盘为志留系中上统灰岩夹板岩,下盘为泥盆系上统灰岩夹板岩,断层带宽70m,断层带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较富水。

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本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二叠系下统灰岩,石炭系中上统灰岩,泥盆系上统灰岩、灰岩夹板岩,志留系中上统灰岩、灰岩夹板岩、炭质板岩。灰岩夹板岩节理裂隙发育,灰岩出露地段可见小型溶孔、溶洞、溶槽,形状各异,分布于不同高度的灰岩陡壁,岩溶裂隙亦有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入渗及储存,隧道区植被覆盖较好,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创造了条件。

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浅表风化裂隙水、深层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及岩溶水。石灰岩地段存在岩溶裂隙水,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溶隙、溶蚀孔洞中,该类地下水主要受控于岩溶及溶隙发育规模、连通性及地表水的补给情况。岩溶水发育与构造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其中二叠系和石炭系岩溶相对发育,根据地面调查石灰岩地段可见溶孔、溶槽,未发现落水洞、竖井等岩溶形态,化马神泉位于白龙江左岸坡脚,泉眼出露于灰岩,海拔高程约1310m,实测流量约8000m/d,实测气温2℃,水温5℃,属岩溶水,补给排泄畅通,综合分析隧道洞身在石炭系灰岩地段岩溶水以水平径流为主,二叠系灰岩地段以垂直补给为主,与构造关系密切,其发育受诸多因素的控制,动态变化较大,规律性差。

本区地下水浅层以潜水为主,深层、大型储水构造均具有一定的承压性。隧道区地下水储存场所与岩体节理裂隙及构造发育程度有关,具有典型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性较差。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隧道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受控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隧道通过区构造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较为复杂。

岩溶裂隙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赋存于岩溶裂隙、溶蚀孔洞中,沿构造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汇集径流,在低洼处、地层接触带等以泉水或地下径流的形式排泄。

3、水化学测试

通过对隧道区地表水取水样化验可知,共取水样4组,分别做了简分析及侵蚀性CO2分析,化验结果,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或HCO3-Ca型水,PH值7.9左右,矿化度一般0.2~0.5g/l,DK312+600~DK313+862对圬工具硫酸盐化学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H1,施工时应对水质追踪检测,及时判定水对圬工的硫酸盐化学侵蚀性。

4、隧道涌水量的计算

考虑隧道涌水的不可预见性,在设计中以计算结果较大的地下径流模数法作为本次设计涌水量,即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为30253m/d、最大总涌水量为正常涌水量的三倍计算90759m/d。化马沟斜井正常涌水量6500m/d,最大涌水量19500m/d,石家院斜井正常涌水量4830m/d,最大涌水量14490m/d。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断裂构造裂隙、岩溶裂隙水及节理裂隙水。

5、岩溶

隧道洞身通过的灰岩地段,发育弱岩溶现象,以溶孔、溶隙为主,且多为古溶蚀,地表调查未发现大的溶蚀现象,但隧道通过区灰岩多以薄、中厚层为主,层间结合较差,节理裂隙发育-较发育,多以张节理为主,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因此不排除深部有较严重的溶蚀现象的可能性。

工期及辅助坑道

化马隧道于2009年2月开工建设,计划贯通工期55个月,即2013年9月底贯通,2013年12月底完成铺轨。

化马隧道长12580m,根据施工工期要求采用两座辅助坑道辅助施工,其中化马沟斜井设计为永久工程,双车道无轨运输,长1314.01m;石家院斜井设计为临时工程,单车道加错车道无轨运输,长2001.01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