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 |
释义 | 出版信息作者:陈琦(作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平装: 22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33032853, 9787533032852 条形码: 9787533032852 商品尺寸: 21 x 16.8 x 1.8 cm 商品重量: 340 g 内容简介《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内容简介:涂鸦、街舞、街头足球、Hip-Hop、蓝调音乐、文身艺术、极限滑板……如果你曾经驻足聆听过城市的呼吸。就会发现在那被钢筋水泥的高楼覆盖的面具之下,总存在着一些让人心悸而又神往的节奏。这些小众的、自发的、带有艺术性和生活性的表现形态,与我们所熟知的大众流行文化一起。够成了城市的血脉和经络。它们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有时又好像近在咫尺。关于这些城市另一面的暗涌,你是否也曾经误解过、追捧过、嗤之以鼻过?而当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你也许就想跟着这另类的城市节奏,一起轻轻地唱起这首歌。 编辑推荐《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它游走在法律和艺术的双重边缘。 在公共街区和地铁站涂鸦至今在大多数国家仍被视作是非法的: 是否属于现代艺术的一个门类也常常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它是一种天然而自发的状态,生于街头,长于街头。 只有街头才能赋予它永恒的生命和活力。 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 旧的涂鸦被政府清洁一空,新的涂鸦却如燎原之火袭来。 一轮一轮的争斗永不停止。它生生不息,且永远充满活力。 它无处不在。 当你驻足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街道,当你拜访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老城。 当你游走在巴黎、伦敦、米兰这些欧洲艺术的重镇,你都能看到涂鸦。 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符号。不同的主题。 但却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就是—— 它们都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来自于生活的声音。 从1960年代末的纽约涂鸦运动算起,现代涂鸦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的历程。它曾是纽约穷人区孩子玩乐和发泄的途径。它见证了德国那段悲欢离合的辛酸历史。它化身为快速消费品与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之间的纽带,它亦打破了艺术只能被抽藏、被陈列、被瞻仰的既定准则:在无法预知命运的战地。它是人们呼唤爱与和平的呐喊。在国泰民安的年代。它又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曾被误解,被抹杀,被挖掘,被捧杀,被人趋之若鹜。也曾为人弃如敝履。最后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才终于有时间和勇气来正视它的价值。 目录序言 涂鸦,写在墙上的声音 涂鸦概述 纽约,现代涂鸦的摇篮 从街头到画廊 纽约涂鸦艺术家 巴黎的涂鸦风暴 伦敦进行曲 柏林墙的倒塌,自由的胜利 涂鸦在荷兰 尾声 继续在路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