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画商詹伯尔日记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詹伯尔 (作者), 李嘉熙 (译者), 文佩琳 (译者) 出版社: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外文书名: Rene Gimpel's Diary of an Artdealer 丛书名: 老烟斗·典藏艺术理论系列丛书 精装: 50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1447085, 7531447088 条形码: 9787531447085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6 x 17 x 3.8 cm ; 1.2 Kg 内容简介《画商詹伯尔日记》作者生于1881年,父子两代均系画商,专营珍贵美术作品之收购与转售生意。故自塞尚之第一幅天才作品问世之后在美术界所引起之革命性交化,乃至新艺术风格又如何风行全球,均为作者所亲历和目睹。作者本人承袭传统艺术之影响,终生推崇18世纪之法国画坛巨匠,而以夏尔丹为最。但虽然如此,一旦新作品以新形式问世,他倒也并不排斥而昧于发现杰出作家。他甚至认为,像布拉克这样的当代画家,其所臻之完美程度,倒也并不在他所钟爱的夏尔丹之下。逐页细阅《日记》,不免立即感到:作者虽然长期从事于艺林商贾活动,但其艺术鉴赏力并不因经商而有所不逮。作者的父亲原系法国阿尔萨斯省人,后因1871年普法条约,该省割让德国。在此情况下,他因不愿当亡国奴而逃往巴黎,并于1889年创设了为作者所继承的这份家业。 序言本《日记》之作者生于1881年,父子两代均系画商,专营珍贵美术作品之收购与转售生意。故自塞尚之第一幅天才作品问世之后在美术界所引起之革命性交化,乃至新艺术风格又如何风行全球,均为作者所亲历和目睹。作者本人承袭传统艺术之影响,终生推崇18世纪之法国画坛巨匠,而以夏尔丹为最。但虽然如 此,一旦新作品以新形式问世,他倒也并不排斥而昧于发现杰出作家。他甚至认为,像布拉克这样的当代画家,其所臻之完美程度,倒也并不在他所钟爱的夏尔丹之下。逐页细阅《日记》,不免立即感到:作者虽然长期从事于艺林商贾活动,但其艺术鉴赏力并不因经商而有所不逮。作者的父亲原系法国阿尔萨斯省人,后因1871年普法条约,该省割让德国。在此情况下,他因不愿当亡国奴而逃往巴黎,并于1889年创 设了为作者所继承的这份家业。反抗精神世代相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和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投身于法国抵抗运动,并因参加地下活动而遭到维希当局逮捕,1942年获释后又重遭德寇逮捕入狱。他在狱中为同难狱友教授英语,这用他的话来说,是为了迎接解放。嗣后,他被押往纳粹德国,由于受尽折磨,终至处境危殆。 1944年,他在德国纽恩格姆集中营的难友舒弗尔,在几年后写给让·格恩诺的一封信中曾谈到他牺牲前的一段生活情况:“从肉体上看,躯壳还是原来的躯壳,形象依稀可辨,别人也大体如是;但就精神气质而言,他之刚强如故,则实为罕见。他虽自知已不久于人世,但却处之泰然,照常谈笑风生,关于难友,他每天虽是感到过度疲劳、精神委顿,但作为一位问心无愧的爱国志士之典型,他实已无所牵挂,所余的唯一职分就是不但自己绝不退缩,同时也帮助他人坚强不屈。”正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老于世故孜孜以求利的人,其美学秉赋,竟能在他面临生死考验之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 《日记》所反映的生活,我本人倒并不感到有什么越轨之处,因为我深信美学上的价值也正是道德上的价值,《日记》所揭示的作者形象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既忠实于家庭,又取信于朋友的人。他为人慷慨,慈善,且富于机智。 这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的《日记》。我们能从中见到数十位艺坛知名人物。不论是见一次、两次,或多次相见皆令人感到十分亲切,其有关的文字描写都栩栩如生,仿佛作者对人物刻画这门艺术早已运用自如。但作者介绍所及也并不仅限于画家或者收藏家,比如1919年1月11日的《日记》就记载了克雷孟梭的 一些情况。在漫画家和新闻记者笔下,这位“老虎”总是以半动物、半人形的形象出现。但《日记》说:“他其实脸上皱纹极少,腮帮子是圆的,圆鼓鼓的像个网球。漫画把他画成前额非常凸出,眼睛又凹得很深,这全是夸张,根本不是那回事。他胡子很浓,但剪得很齐整,也很神气。他们画他一双手像鹰爪一样, 他也根本没有。他下巴溜圆,脑瓜子也圆得像个球,很结实。”克雷孟梭有时显得对绘事相当内行,据作者在他处反映,他也是莫奈的好友。 作者对他素所敬佩的画家,《日记》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如:布拉克、卡萨特、福兰、洛朗森、马内、马蒂斯、莫奈、毕加索、雷诺阿、苏丁、于特里约等,有关洛朗森的记载使人对这位具有矛盾性格、而又举止开朗的女人产生一种亲切而完美的印象。在《日记》中对福兰的反映也不少,写得也很有感情。其次,《日记》也记载了不少他在艺术交易活动中的一些同行,比如,作者的表弟J·迪文、迪朗一吕伊、罗森堡、魏尔德斯坦、弗拉尔德等。此外,还有一些是著名的收藏家,如:亨利·克莱、弗里克、洛克菲勒、罗特希尔德和史蒂尔曼等。(作者本人也是著名的艺术珍品收藏家和藏书家)《日记》中还有不少有关艺 术批评家的记载,如:阿波利内尔、布林逊、文丘里。布林逊在《日记》中露面早,收场晚,所发表的一些看法也每每令人不舒服,是个十分伶俐的波兰人,而最叫人感到有意思的是有关普鲁斯特的记载。早在1917年,作者就在(卡)波尔认识了普鲁斯特,当时他们同住在一家旅馆里。只是由于都对弗美尔有兴趣,而互 相结识。但只是在过了十五年,普鲁斯特在巴黎重访作者以后,双方的友谊才日趋成熟。这年(1922年)普鲁斯特不幸逝世,作者也参加了他的葬礼,但在《日记》中,作者仍不断回忆他们相互之间的过从细节,并发表了两封普鲁斯特写给他的信。作者还谈到了阿尔芳·卡恩对普鲁斯特童年所写的往事回忆,以及克鲁美 林克就普鲁斯特的作品所发表的详尽分析。 《日记》作者之所以对普鲁斯特如此醉心,也恐怕是他在某种程度上认为普鲁斯特是在为他自己的时代谱写史诗,而他自己也对此具有同感之故。不过作者心目中的真正英雄,还得说是前意大利著名探险家卡萨诺瓦。1920年10月8日,他在《日记》中告诉我们,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头四五天,读了卡萨诺瓦的“令人钦佩不已的回忆录”之后,才决定动手写《日记》的。只接触过卡萨诺瓦作品中的某些色情描写的人,也许会怀疑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老实讲,这不是一部随随便便写下的《日记》,它是有其目的的,它部分属于文学,部分属于历史,加上作者观察敏锐,文笔生动,它当然将作为其时代生活的写照,而传之久远。就这一点来说,《日记》的珍贵程度丝毫也不亚于普鲁斯特的长篇作品。同时,它也是一种美术作品欣赏教程。这其实也还算不上是它的特色:作者在从事艺林商贾生涯的漫长岁月中,已经磨练成为一名艺术“专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重要的瑰宝,也鉴定了不少艺林珍品。而这才是他的实际活动。不过我还是觉得《日记》所提供的,还远不止这类专门知识,它还具有某种只有诗歌才具备的那种美感。1922年2月20日的《日记》,他记述了他面对透纳的创作《巴特渥斯内景》所产生的感受。他说:“要想领会画家的内心世界,要比领会那虚幻的诗境还要困难一些。”又说:“真怪,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我们还较易于接受其感染,而偏偏画面所表达的这种几乎全是具体的形象,倒反而使我们感到如此难于领会。”画面所反映的内容虽然只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但一旦要想用文字把它说清楚,谁都会产生同样的困难。不过作者的难能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之作为一名艺术鉴赏家,业已在精神上逐渐领略了个中的奥秘。 赫伯特·里德勋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