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
释义 | 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的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中文系设语言教研室,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1965年,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培养越南留学生。这一时期,学科成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文革"期间,仍然坚持写作,以教研室名义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1972)、《现代汉语修辞知识》(1972)、《现代汉语词汇知识》(1973)、《现代汉语语音知识》(1974)、《现代汉语词义辨析》(1976)、《逻辑知识及其应用》(1977)等著作。《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还由日本加贺美嘉富译为日文本(日本东京燎原书店1976年6月)。高庆赐、杨潜斋、邵子风、严学?等老一辈功力深厚的学者,曾先后在本学科任教,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20 世纪80年代起,学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成立语言学研究所,邢福义教授出任所长。所训为:"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下设三个研究室:汉语句法逻辑研究室;汉语方言研究室;训诂学研究室。研究所成立之前,汉语史专业、现代汉语专业、语言学专业相继建立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所成立前后,连续12年编辑出版《语言学通讯》杂志。语言学研究所的建立,成了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起点。 1990年,邢福义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从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6年,本学科被批准正式建立博士点;次年,即1997年,本学科提出"学科辐射圈" 的思路,以语言研究所为基础,吸收了相关学科的力量,组建成命名为"汉语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5月。2000年11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接着,教育部正式行文,批准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字学──汉语学与汉语教育"的重点学科,并于当年被教育部批准按"211工程"重点学科的要求立项建设。分支学科4个:汉语语法;汉语习得;汉语应用;汉语与中国文化。目标是:建成实力雄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国家重点学科。 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语言学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母语汉语为教学和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系。强调两个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确定今后走势:努力创造条件,向文理工交叉的方向发展。要成果展示求学生"五会":一会研究问题,二会外语,三会电脑,四会分析评议语言文字现象,五会鉴赏文学作品。 语言学系建立之后,学科建设发展更快,三年里连续上了四大台阶:(一)2000年11月,建成了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二)2000年12月,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三)2001年3月,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四)2002年1月,"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还于2000年4月建立了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在"学科辐射圈"思路的导引下,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科的博士点不断增多。到2003年,除了拥有"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又创建"中外语言对比"博士点和"中文信息处理"博士点,皆获批准。 本学科有明显的学术优势。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研究实践中提出了"小句中枢和句管控"、"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句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复句格式对语义关系的反制约" 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形成了著名的"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古"大三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言语法和汉语习得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考察方言语法现象,致力于由"点"及"面",在单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点比较,并且纵观历史,揭示有关现象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汉语与文化互动共变关系的研究也富有特色,拓展了汉语研究的领域。汉语信息处理方面近几年通过与国家语委、桑夏信息处理研究院、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的合作,通过与本校计算机科学系共同组建中文信息处理博士点,正在努力实现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姻"。 本学科有强健的学术群体。现有教研人员2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生8人,硕士7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9人。梯队结构合理。以邢福义教授这样的著名学者为领队,以汪国胜、储泽祥、周光庆、李向农、吴振国、范新干等一批知名中青年学者为中坚,再以冒尖前景看好的十多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为后续,已经形成了一支既有高度凝聚力又有连锁递进性的团队。学科带头人、研究中心主任邢福义教授,生于1935年,为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代汉语:汪国胜教授和储泽祥教授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等等学术职务。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方言、文化语言学和其他问题。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文章35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出版著作30多种,其中个人独著15种。主持过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其论著多次获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1年,应聘担任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教材海外顾问;2002年1月,同理工医学界9位学者一道,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2年9月,出席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的"杰出学人成就表扬典礼",同吴文俊等5位院士和一位文科教授一道接受表彰。表彰辞中评价道:"邢福义教授是闻名中外的杰出汉语语言学家","邢教授在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他关于汉语研究的理论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学科有浓厚的学术空气。学术活动多,研究课题多,出版著作多,发表论文多,获奖项目多。从"七五""八五""九五"到"十五",本学科点从未中断过承担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级重点课题。1996年以来已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14项,经费27.5万元。现在,正在研究的项目共20项,经费共计185.8万元。在研项目中,包括:国家社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1996年以来,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著作20余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例如:语言学:李向农教授和吴振国教授《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词类辨难》修订本(商务印书馆)、《邢福义选集》(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中国语文》)、《说"V一V"》(《中国语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中国语文》)、《说"生、死"与"前"的组合》(《中国语文》)、《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中国语文》)、《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中国语文》)、《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中国语文》)、《大冶话的情意变调》(《中国语文》)、《"满+N"与"全+N"》(《中国语文》)、《现代汉语的命名性处所词》(《中国语文》)、《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中国语文》)、《"连用" 手段下的多项NP》(《中国语文》)、《"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中国语文》)、《王弼〈老子〉解释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以来共获得高级别奖项20多个。例如:1998年,继《语法问题发掘集》于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之后,《汉语语法学》又获全国高校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汉语语法学》又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2001年,《文化语言学》(增订本)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年,《小句中枢说》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弼〈老子〉解释方法论》和《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分别获二等奖,《大冶方言语法研究》获三等奖;2003年,《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翻译变体研究》获三等奖。 本学科有良好的学术条件。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方言语料库和汉语资料信息库;有配置了35台电脑的微机室,有可供进行汉语信息处理和语音实验研究的先进设备;资料室书刊古汉语:周光庆教授和范新干博士齐备,研究和资料用房达400余平方米。各研究室和兼职人员工作室都配有现代化办公设备。已形成两大成果发表阵地,一为大型学术刊物《汉语学报》,二为学术书系"华中语学论库"。 本学科重视语言教学的研究和语言教材的编写。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都曾被湖北省教委评为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由邢福义教授、汪国胜教授等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现代汉语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2000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汪国胜教授正在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21世纪高校语言教材编写和语言教育研究",已产出一批重要教研成果。高校语言专业教材,先后推出了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大出版社)、邢福义主编《公关语言》(华中师大出版社)、周光庆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华中师大出版社)等等。邢福义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曾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本学科重视人才培养。博士生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语言研究方法论、当代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史、方言学、汉语方言调查、汉语方言研究、现代语言学、语言逻辑、应用语言学、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心理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语料库语言学、文字学、汉语音韵学、训诂学、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等。硕士生专业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研究引论、古代汉语研究引论、语言理论发展与流派、语言调查、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语言逻辑、现代汉语语法专题、汉语方言学、语言研究方法论、应用语言学、儿童语言研究、语言哲学、理论语言学名著导读、语言文字信息处汉语被动表述会议场景理、文化语言学、古汉字研究、汉语音韵学、训诂学、古汉语词汇研究等。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本中心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特别强调三个"着眼点":一为进攻意识,二为研究能力,三为优良学风;特别注重贯穿两条"教学链":学习链为"课程学习-研究实践-学位论文",指导链为"学习指导-研究指导-合作研究"。已经先后培养出了一批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如李宇明、萧国政、徐杰、蒋平、李向农、汪国胜、储泽祥等等,得到学术界的赞誉。韩国博士生辛承姬在学习期间便连续发表论文,获得"外国留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奖"和"外国留学生团结友谊奖"。 本学科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国际会议,小型研讨,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学术讲演,本中心教研人员出国出境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从不间断。1996年以来,曾多次独自举办或联合主办大型重要学术会议,如:新时期语法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湖北省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联合主办,1998)、汉语重叠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HNC与语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01)、双语双方言研究学术会议(2002)、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研讨会(联合主办,2002)。 "十五"期间,本学科所制订的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实力更雄厚、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我国汉语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围绕这一目标,突出两大追求:第一,学科特色的鲜明化。"小句中枢"的理论体系、"两个三角"的研究方法,将逐步提高其理论蕴含和可操作性;同时,在鲜明的"实据"风格导引下,将产出《汉语句法机制多层面探究》、《20世纪中国语言学》等一批重量级学术成果,充实和完善现代汉语和汉获奖证书语方言语法等语料库,加强汉语本体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的结合。第二,学科运转的工程化。我们把整个学科的运转,看作成龙配套的整体工程。队伍建设上,金字塔式的队伍结构将更加优化;人才培养上,研究生的整体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术交流上,与国内外的学术联系将更加密切,形成学术交流、资料信息和咨询服务中心;在成果发表阵地上,《汉语学报》和《华中语学论库》将加强其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含量;在科研体制上,将形成灵活高效的有利于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十五"期间,本学科把工作重点确定为:巩固现有方向,拓宽研究领域;狠抓后续力量,优化学术队伍;突出素质教育,培养优质人才;加强学术交流,改善科研条件。 围绕工作重点,将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规定》和本中心先后制定的《学术活动管理条例》、《科研项目管理条例》、《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科研成果管理条例》。第二,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中心和本学科各方面的建设工作,有人事权和分配权。第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研究人员实行聘任制,公开竞争,择优选聘,签约上岗,动态管理。项目实行招标制,本中心的项目,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通过学术委员会遴选承担人。研究人员多劳多得,优果优酬,高质量成果,给予奖励。第四,成立学术委员会。聘请知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讨论和决定本中心和本学科的发展规划、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的遴选、项目成果的鉴定等事项。第五,提供条件保障。为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料信息服务,对驻校研究的校外人员提供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 作为"十五"建设规划,无论是目标还是措施,都是为达到本学科的终极目的而确定的步骤。本学科把终极目的规定为:力求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能够跟国外语言学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汉语语言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