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敲鼓 |
释义 | 概述是一种流行于山西新绛的传统鼓乐,来源于军队庆祝胜利的表演,以24节令和动物为舞蹈线索,特色鲜明。 简介花敲鼓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也称绛州鼓乐。它以竹、木乐器为主,俗称“干鼓”,有鼓24面,代表着24个节令,演奏时,中间四人手捧拍板(俗称夹板)、梆子作舞,象征牛、虎、狮子、麒麟。这种鼓乐,近似于宋代鼓板,据说古时演奏者都戴有面具。 传统曲目《秦王点兵》是花敲鼓精彩的传统曲目。它是一种模拟古代军队大场面的集体演奏形式,由绛州“花庆鼓”、“花鼓”和“雷车鼓”等民间鼓乐综合演变而成。相传,李世民率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请著名音乐家吕才教练乐工120人,身披银甲,手中持戟,三折四阵,往来击刺,歌者相和。又命魏征、虞世南改制歌词,更名为《七德舞》。每逢元旦、朝贺时,与《九功舞》同时表演,九功为文舞,七德为武舞,乐以鼓为主,声势高昂,后曾一度改名为《神功破阵乐》。武则天以后,再没在宫廷演奏,而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尤其是明、清两代,绛州鼓乐进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绛州鼓乐进一步发展、壮大,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厦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1988年元月,绛州鼓乐团代表山西省到北京参加“全国龙年音乐周”演出,演奏的《厦坡滚核桃》、《秦王点兵》等曲目获得成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