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 |
释义 | 图书基本信息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外文书名: Citi Group Big:Who Control Our Money 平装: 240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9040318 条形码: 9787539040318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2 x 16.4 x 2 cm ; 381 g 内容简介《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精彩讲述花旗银行作为美国的一艘超级金融航母,如何在国际社会中游刃有余。让我们警醒:花旗大佬狩猎全球,他们不但操纵美国人的财富,同时利用智慧掠夺全球的财富。花旗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不惧怕竞争,只要有一丝缝隙,他们就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战斗,昼夜不息。《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从花旗创始开始讲述,让我们目睹花旗一代代不同的掌舵者,他们如何进行内部管理和对外扩张。花期为何大而不倒,秘密在《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揭晓! 编辑推荐《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具有如下特点: 1.郎咸平从宏观方面解读“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以花旗银行为案例,从微观层面展示:我们的财富如何被操控。并解读信用卡、自动取款机背后的秘密。 2.“美国舰队到哪里,花旗就到那里”,《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也是一部美国金融霸权扩张史,有助于你了解当下汇率战争、货币战争等热点问题。 3.本土财经作家精心打磨,《花旗巨无霸:谁在操控我们的财富》适合中国人阅读口味,比国外引进的企业传记可读性更强。 作者简介黄献,著名财经作者,积十年之功研究华尔街,擅于从普通的财富现象中做深度挖掘,用独家视角透视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华尔街众多金融巨头的发展内幕,更能深刻理解国际资本大鳄与普通大众的关联秘密,被称为“脱掉资本贪欲最后一件内衣的理性研究者”。 目录第一章 保尔森,你一跪跪出了七千亿 1.花旗集团巨亏65亿美元! 2.走马灯换CEO 3.把花旗拖下水 4.次贷资产可能最终一文不值 5.救星来了? 6.下一任雷曼兄弟? 7.伯南克拯救华尔街 8.花旗银行必须救 9.终于吃到定心丸 第二章 如果您准备发行债券,请选择花旗银行 1.杰克逊:我杀死了银行 2.无论什么时候,手中都要握有足够用的现金 3.“黄金算盘” 4.变味儿的古巴糖 5.1929,花旗救市 6.从华尔街找到罪魁祸首,也许就是你 7.银行假日 第三章 美国舰队在哪里,花旗就到那里 1.“罗斯福银行新政” 2.我爱你,中国 3.德国选择希特勒,就选择了战争 4.做生意,先关注政治 5.客户只选择值得信任的银行 6.资本服务于战争,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7.跟着美国舰队混 第四章 金融帝国 1.没有风险的大买卖 2.洛克菲勒钦点领袖 3.卡斯特罗“帮忙” 4.在埃及:价值百万的私交 5.挑衅加拿大 6.抢大通的单 7.日本政府是那只随时可能跳出来疯咬花旗的狗 第五章 瑞斯顿时代 1.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禁运 2.沙特人不要利息! 3.利润是唯一的规则 4.一手利润,一手弗里德曼 5.跑腿的永远只是当地人 6.赚大钱,一定要跟政要好关系 7.不买沙特王室的账 第六章 规则制造者操控财富 1.请教德鲁克 2.金手套游戏:谁在套取我们的财富 3.技术革新专家里德 4.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信用卡 5.自动取款机是个好东西 6.消费者银行哲学 第七章 华尔街国王桑迪·威尔 1.资本之王桑迪·威尔 2.一人独揽 3.收购,收购,收购 4.规模不重要,赢利能力最重要 5.谁是下一个猎物 第八章 利润是最阴险的主谋 1.调查华尔街 2.被做掉的真相 3.华尔街的潜规则 4.格鲁夫曼毒瘤 5.一半荣誉一半火焰 跋:美国人是最大的生意人 后记研究华尔街及美国历史众多资料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美国人才是真正的生意人。 然而我们的历史对“生意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商人的地位排在士、农、工之后。这使得我们在看问题时缺失生意人的理性和精明,忽视最具价值的“经济利益”。 有时我们甚至本末倒置地追求虚无缥缈的“面子”。这看起来是多么可笑。 包括美国领导人在内,美国人都有着经济学家式的思维。 比如在“一战”期间,在战争的前半程中他们保持中立,同协约国做起了巨额的军火生意;战争后期为了保证协约国的欠款不打水漂,他们宣布对同盟国宣战。 他们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是:对同盟国宣战能够使他们作为战胜国来攫取战后利益,否则战后胜利的一方分钱时,他们没有足够的理由来分得一杯羹。 “一战”让他们发了大财。“二战”时他们又复制了“一战”中的经验。两次世界大战,其他国家都是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他们却用生意人的思维来思考战争这种重大政治命题。 这才是美元统治世界、美国经济领跑世界经济的真正原因。 这和花旗集团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花旗更是将生意人的思维发挥到极致。在其漫长的两百年发展历程中,花旗人始终坚守的一项原则是:利润至上。“利润”是商业的命门,花旗紧紧抓住这一点。 没有利润,他们什么都不愿干。如果有利润,他们什么都愿意干。他们跑遍了全世界,在资本世界里尝试着赚取利润的各种可能,并竭尽所能地创造了各种资本游戏的规则。 利润在哪儿,他们就在哪儿。 这就是花旗之所以屡遇危机而不死,并逐渐发展成为帝国的秘密。 当夏日的阳光荡漾在窗台、以国务卿希拉里为首的美国各级官员接踵拜访中国、花旗银行幸福时贷业务在北京推出的时候,我们应该读懂“利润”对于他们、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用生意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一切。 文摘最能引起摩尔和瑞斯顿感兴趣的是前半句:信用卡。这个事物对他们并不陌生。信用卡的鼻祖是一张用来就餐的消费卡,是由一家餐馆协会发布的,持卡人可以在协会下的各个餐馆里吃饭,最终由发卡机构统一给付餐费,而持卡人只需向发卡机构还钱就行了。这个新事物很快就被银行业学去。在20世纪50年代的头几年,几乎各家银行都发行了信用卡,但因为缺乏运作经验,几乎所有银行都在信用卡上栽了跟头。 这里面最不服的就是大通曼哈顿银行,他们的领导人发誓一定要在信用卡业务上攫取到黄金。不仅加大了发卡力度,还扩展了推广计划,但最终因为需要动员相当庞大数量的商户加入到他们的信用卡支付计划中,因为不堪这种动员商户的成本压力,最终不得不接受比别人更加凄惨的下场。 在以往的信用卡热潮中,花旗银行始终表现得像个聪明人。摩尔和瑞斯顿对信用卡这个新事物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但花旗银行始终没有真正参加到发卡队伍中。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冲在前面的那些银行当炮灰,他们一旦证明信用卡能赚钱,花旗银行就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切入。 可惜那些炮灰们没有赚到钱,花旗银行最终也没有参与进来。 瑞斯顿问潘恩:我们为什么要采用信用卡战略?潘恩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只是觉得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可以做支票、贷款等许多东西都做不到的事情。潘恩说:他们的结论更多出于直觉。 人们可以用信用卡做其他许多东西都做不到的事情?瑞斯顿反复咀嚼这句话。他忽然豁然开朗:以往信用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会失败。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只要有汽车,没有人愿意再去蹬自行车。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果信用卡的功能真能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就一定会火的。 而技术显然会继续向前发展,并且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发展,因此就可以断定:信用卡的前景不可限量。瑞斯顿冲进摩尔的办公室,大声说:潘恩说得没错,我觉得用不了几年,每人手中都会有一张信用卡。 拿来主义一贯是花旗银行的做法。吃猪肉的没必要一定要养猪,买头猪就行了。 摩尔和瑞斯顿找到了收购目标:卡特布兰奇卡。 卡特布兰奇卡是由希尔顿酒店和美国运通公司联合在1958年推出的,推出后就广受关注,但从未赚过钱。真是有点不可理解,一个没有赢利能力的业务居然能够一直生存下来。 也许是出自对持卡人的尊重,但是赔钱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在1966年的时候,摩尔经过多方打探,终于得到确切消息:希尔顿酒店的高层开始有意出售卡特布兰奇卡了。这让摩尔喜上眉梢。 摩尔和瑞斯顿之所以会将卡特布兰奇卡作为猎物,有着清醒的分析:当时的卡特布兰奇卡已经是全美第三大信用卡,收购过来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在全国布局甚至是全球布局的愿望。 希尔顿酒店的高层对与花旗银行的合作也充满信心:他们始终觉得信用卡是一项前景不错的业务,如果借助花旗的影响力和庞大的实力,卡特布兰奇卡一定会带来巨额利润的。 双方基于这种乐观的认识,谈判很顺利。花旗拟用1200万美元收购卡特布兰奇卡50%的股份和100%的控制权。但是,美国当局却不批准这个收购协议,他们认为银行进入信用卡业务,应该是自己发卡,而不是通过收购。说这种收购容易造成垄断,不利于公平竞争。 真是开玩笑。瑞斯顿哭笑不得:花旗银行并没有自己的信用卡,何来垄断之说? 但当局的命令反抗不得。摩尔和瑞斯顿之后放弃对卡特布兰奇卡的收购,转而开始准备自己发卡的各项事务。不管怎么说,花旗银行正式启动信用卡战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是在1967年推出的,全称是花旗银行支付服务计划,简称为万能卡。经过两年的成功运营,到1969年的时候,卡的名称变为万事达卡,成了万事达银行间支付系统的一部分。 在瑞斯顿的发展版图中,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一样重要。公司客户的账户每次可能都以百万为单位进行资金的流进或流出,而个人客户的账户也许每次只有几美元,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基数问题。与全美几亿人相比,公司的数量少太多了。从资金变动的总量相比,个人客户并不见得一定会输。 另外瑞斯顿还有一个考虑:如果花旗银行的信用卡能够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那么决定着商业公司命脉的这些民众,必然会间接地促使公司客户将他们的账户建立到花旗银行上。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的业务并不抵触,甚至是相得益彰的。花旗银行在抓住个人客户的同时,也会间接赢得公司客户。 瑞斯顿对信用卡的设计是:花旗银行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手段来增加信用卡的功能,从而增加用户对信用卡的信赖。如果信用卡成为每个人在金融活动中的首选支付工具,花旗银行一定会在顾客的支付行为中赚到期望的利润。他就像是一个打劫者,只不过实施打劫的工具是信用卡——通过便捷的服务促使顾客产生用信用卡支付的欲望,从而在服务中完成对消费者钱财的“掠夺”。 在已经成功走过半个世纪的今天,信用卡早已成为每个人钱袋中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很多卡奴们尽情地刷卡消费之后,在面对银行的催账单时,会充分地感觉到自己被信用卡绑架了。这正是当初瑞斯顿们的阴谋。 顾客的抱怨就是银行提升服务的契机,在他的主导下,花旗银行研发了一种读卡机器,这种机器被安置在与花旗合作的各个商户里,以及花旗的各个分行里,用户只要将卡插到这个机器里,就能一览无余地看到自己的消费情况,而无需再去忍受那百无聊赖的排队时光。 花旗读卡器在潜移默化中充任了花旗自动取款机的先辈。客户的需求始终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机器上查询信息,而是希望通过机器取到现金。这个要求看起来非常合理,但对于银行来说要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尽管有些厂家开始生产自动取款机,但高昂的价格让银行望而却步。 对于自动取款机,安置或者不安置,以及安置在哪儿,安置多少,这都是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瑞斯顿承认自动取款机是个好东西。他曾亲眼看到一个客户为了取100美元而在营业厅里等上两个小时。客户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如果别的银行能让他在10分钟之内取到钱,瑞斯顿相信这个客户会立即将自己的账户转移到那家银行里去。自动取款机可以用来提升花旗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别人会以为他与里德存在着分歧:里德总是认为消费者个人业务是银行业的下一个宝藏,而瑞斯顿只是觉得消费者个人业务更多是一种流动的资源——个人账户的资金流动性很强。但是这种认识上的差别并不影响他们在自动取款机认知上的一致性:里德认为,为了抢占个人消费市场,必须尽可能多地安置自动取款机,而瑞斯顿认为,自动取款机恰好符合个人账户流动性强这个特点——一台自动取款机放在那里,你爱什么时候取就什么时候取。他们的决定是一致的:尽可能多地安置自动取款机。 自动取款机的价格太高了,虽然花旗银行财大气粗,但就像一个百万富翁买一辆豪华车——穷人会以为他的钱财已经很多了,但豪华车的价格却能花去他一半的积蓄。为了完成在所有分行以及繁华的商业区里安上自动取款机这个宏伟计划,瑞斯顿命令花旗所有人都要勒紧裤腰带。他们本来正在新建一座办公大楼,为了减少开支,大楼的一切装修都从简了。 同行们对花旗的做法深感忧虑:任何一台自动取款机分明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营业网点啊。他们向美国政府打报告:花旗的做法涉嫌市场垄断,也不符合政府对银行的各种限制要求。花旗银行紧急施行政府公关,政府部门十分难得地没有听从那些小报告,默认了花旗银行的做法。瑞斯顿松了一口气。 并不是所有人都和瑞斯顿一样赞成里德的自动取款机安置计划,弗里就是突出的代表。前面已经说过,里德曾是他的球童,这让他始终对里德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觉得不爽。如果他赞成里德的计划,他会感觉没有面子。他的反对是不理性的,是个人情绪化的表现,并不能阻止计划的进行。 生产厂家提供的自动取款机成品并不能让瑞斯顿和里德感到满意。也难怪,这些厂家不知道哪家银行会是他们的产品购买者,他们不可能根据客户的个性来生产,只能采用一种通用型生产方式。 里德认为厂家提供的自动取款机的显示屏不够大,不具备打印交易凭据的功能,他就向瑞斯顿建议:我们应该让厂家根据我们的需要来进行生产,花旗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应成为最好的取款机。 瑞斯顿还有另外一个考虑:厂家提供的自动取款机成品对机器的保护不够,他不是说这些机器材料对抗强力冲击的强度不够,而是它们并不能很好地防止沙子或者水珠的入侵。自动取款机孤零零地放置在大街上,有些人并不待见它们。瑞斯顿亲眼看见过一个粗犷的哥们刚从商店里出来,就顺手将半杯果汁倒在了商店门口的自动取款机上。自己找厂家生产,可以让厂家为自动取款机增加这些功能。 瑞斯顿让里德全权负责这个事情。 1977年初,纽约的民众在清晨醒来时发现大街小巷中都能看到花旗自动取款机的身影。花旗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不仅数量多,而且还别具一格: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很多持卡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爱上了它,它们就像是消费者在银行中的情人,客户在需要金融服务时总会首先想到它们。 瑞斯顿问里德:你觉得自动取款机会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瑞斯顿好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在明知故问。也许是在考察里德的认知水平,他已经非常佩服这个得力干将的水平了。 顾客的心!里德干脆地回答。瑞斯顿听完会心地笑了。 有一个最现实的词语,他相信里德也一定能想得到:利润。只不过里德在回答他时,用了颇具情感色彩的话语。显然里德的理解更为深刻:如果我们能够占据顾客的心,何愁顾客的钱袋? 自动取款机像美女一样风姿绰约地站立在各个繁华的商业区,不停地向经过的人招手。在人们取钱后转身离去时,它们十分贪婪地数着刚刚从顾客手中赚取的利润: 一分,两分……一元,两元……一万,两万………一亿,两亿……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