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采石矶之战
释义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宋金双方在采石矶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水战,宋军在虞允文的带领下,以1.8万人大败17万金军。此战结果造成金军内讧,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侵宋战争彻底失败!

采石矶之战

1、金主南下侵宋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是年,金主完颜亮集兵大举南下,当时的金国,兵精粮足,金主完颜亮平定了金国后方,气势很盛,他甚至写下了【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词,表明了他企图一举吞并南宋的决心。

2、江北之战宋军溃败

十月初,金帝完颜亮亲率主力17万人进抵淮河北岸,欲从寿春渡淮。

南宋担任淮西防务的建康都统制王权,闻金军来攻,不加抵御,加之宋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奉命退守长江,致使金军顺利渡过淮河。

宋军退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将士纷纷请战,王权诡称奉旨弃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队随之败退采石,统制官姚兴力战身亡。

完颜亮进入和州后,拆房造船,临江筑坛、杀黑马祭天,准备十一月初八渡江。由于宋军不战自溃,王权被宋朝廷罢职,而接替王权负责江防的诸军统制李显忠尚未到任,江防部队无人指挥,处于一片混乱状态,难以抵挡金军的进攻。

3、虞允文挺身而出

如果长江天堑不能固守,则南宋政权将危在旦夕。

十一月初六,宋廷前来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犒师的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见军无主帅,情势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召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聚议,动员和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

4、水战前夕双方部署和对比

优劣对比

当时,宋军江防部队仅有集结后的王权余部1.8万人,只及金军的1/10。

但金军用于渡江的船只,是临时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很不牢固;

而宋军则拥有艨艟、海鰌、车船等多种战船,船体坚固,机动性好,攻击力强。

部署

根据交战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战区的地形,虞允文对江防作了周密的部署:

1、以步,骑兵荫蔽在江岸高地后面,严阵以待;

2、以水军为主力,部署在江中,凭借水战长技,加以水陆结合,以御金军。

水军共分为5部分:两部分分别防守江岸的东段和西段,为左右两翼;一部分居中,作为主要突击兵力;另两部分荫蔽在港汊中,充当预备队。

5、初次水战战况惨烈

十一月初八,完颜亮就督数百艘船只自采石西杨林渡向南岸进发,金战船绝江而来,涌向南岸,70艘先头船已迫近岸边。虞允文沉着指挥,时俊执双刀奋勇出击,士卒无不以一当十拼死抵抗。水军则以海鰌船猛冲金军船队,并施放霹雳炮迷敌眼目。由于金军不熟悉长江的水文情况,船只的稳性和机动性又很差,大部分船只被海鰌船撞沉。虞允文又组织弓箭手齐射,金兵纷纷落水。金军虽伤亡惨重,但从早至晚仍激战不退。

6、用疑兵初战告捷

此时,恰好有宋军败兵300余人自光州退至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从山后转出,作为疑兵。金军以为宋援军赶到,开始撤退。虞允文为不给金军以喘息之机,乘夜先分海舟缒上游,遣战船载薪截金人于杨林河口。宋军水陆配合,大败金军,歼敌4000余人,首战告捷。

7、料敌在先次战再捷

虞允文判断,次日金军仍将进攻,便连夜调整部署,将一部战船置于上流。以另一部兵力堵截杨林口(今安微和县东20里),封锁金军船只出江的河口,待机歼敌。 第二天(十一月九日)清晨,金军果然再次发起进攻。宋水军乘胜上下夹击,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骑兵,继而海蝤船横冲直撞,霹雳炮声震如雷,烟雾迷漫。宋水军再战获胜,焚敌船300艘。

8、防守严密金军无计可施

十二日,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率军退至扬州。虞允文料定金军将改在瓜洲渡江,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侵,遂于十一月十六日率军1.6万人到达京口。宋军的其他部队也相继陆续到达,总兵力达20万人。但水军力量薄弱,海鰌船不满百艘,戈船也只有50艘。虞允文一面修造战船,一面加强江防部署,命士兵踏车船在江上往返巡逻,以壮声威。金军见宋军预有准备,防守严密,终末敢渡江。

9、战争胜利

由于采石失败,京口又不得渡,军事上的失败加剧了金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为部属杀死,金军全军北撤。

10、点评

官兵同仇敌忾

采石之战的胜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结果;

虞允文高明指挥

虞允文本一个文官,他到采石只是执行慰问部队的任务,但当他见到金军即将渡江,南宋已处于危在旦夕的紧急关头,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指挥部队抗击金军。他胆略过人,判断敌情准确,部署兵力得当,不仅将水军和步、骑军进行了纵深梯次配备,而且兼顾了战线左右两翼的安全,同时还掌握了预备队,以应付紧急情况和扩张战果。他针对金军不习水战、渡江船只又不坚固的弱点,以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南宋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中,以强击弱,使金军船毁人亡,无法靠岸。

水军制胜

由此,南宋采石之战的胜利,水军起了决定性作用。此战的特点是,宋军因势利导,战法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水战之长,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采石矶水战告捷,阻止了金军渡江,从而保卫了长江防线,使金朝攻灭南宋的战略计划遭到彻底破产,南宋得以转危为安,保持长期偏安的局面。

附:采石矶

1、风景名胜

原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省翠螺山西麓临江处,高约50米,突兀江流,峭壁嶙峋,有“千古一秀”之美称,被誉为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1987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风景名胜区。

采石矶与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而采石矶尤以山势险峻,风光旖旎而名闻遐迩。早在1400年前,南朝萧梁诗人王僧孺就赞誉采石矶危岛耸峙,枫林如画”。唐代大诗人李白誉为“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江间回波自成浪”。

2、兵家必争之地

采石矶,不仅以得天独厚的山水而驰名中外,而且以其雄踞长江南北之险,扼守东西咽喉之冲而为古今重要津梁渡口。采石矶又地扼长江天险,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历史上许多战争都与采石矶有关。

《后汉书》云:“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东吴每宿重兵其地。”东汉末年,孙策曾于此大破刘繇的牛渚营,奠定了东吴立国之基。东吴名将周瑜、陆逊都曾屯兵于此。

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采石,曾于此筑城设防。

隋大将韩擒虎渡江拔牛渚灭陈朝;

北宋大将曹彬攻克采石灭南唐;

南宋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兵;

元末朱元璋、常遇春三打采石矶,破陈友谅之兵;

群雄纷争,战事连绵,为采石矶增添了无数神奇色彩。

3、文人墨客传下诗篇

采石矶风姿绰约,名震四方,千百年来声誉不衰,还因为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名安紧密惠连。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一带还流传着李白身着宫锦袍泛舟赏月及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动人传说。历代文人白居易、刘禹锡、沈括、梅尧臣、陆游、文天祥等也曾到此温游,留下许多诗赋题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