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沪渎感事诗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沪渎感事诗 【年代】清 【作者】狄葆贤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沪渎感事诗 江干何处立斜晖①,碧草清阴与梦违。 燕子不知巡警例②,随风犹得自由飞。 作品注释①江干:江边。 ②巡警例:时上海外国租界的巡警规定不准中国人出入租界,居民很不自由。 作品赏析这首诗抒写了一位炎黄子孙在帝国主义租界中无限压抑愤懑的心情。 头两句诗,乐景写哀,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压抑和苦闷。夕阳西斜,诗人独立黄浦江边,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江面浮光跃金,江畔绿草如茵,林荫道旁的树木投下一片阴凉,黄昏的景色显得如此幽美清静,然而,诗人的心情并不宁静。“何处”二字,暗示出诗人的不得自由,以至想在黄浦江边找一块立足之处也得费一番踌躇,而“与梦违”三字,则进一步显露出诗人屈心抑志的苦闷。虽然诗人并未明言他的梦是什么,但联系中国曾几度雄屹于世的辉煌历史,联系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现状,读者不难明白,诗人之梦乃是渴望中国复兴的 “强国梦”。然而,眼前的现实与诗人的理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击碎了诗人的梦想:上海,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尤其在黄浦江畔,租界林立,俨然成了国中之国,帝国主义巡警们制订了繁琐苛严的各种条例,剥夺了中国人民的一切自由,有的租界门口居然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肆意凌辱中国人民。而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为了封建王朝的私利,却不惜丧权辱国。面对屈辱的现实,诗人怎能不感到一切均与梦违呢? 末两句诗中,诗人又运用反衬手法,进一步抒发了胸中的愤懑。在黄浦江畔租界区,中国人民不能自由出入,而那些不谙人事的燕子反倒自由得多,它们不受诸多巡警条例的约束,正随着傍晚的微风自由自在地在租界内外出入飞舞。在中国的国土上,中国人竟然连天空的飞禽也不如,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诗人怀着愤愤不平的民族自尊心,记载了近代史上这惨痛的一页,激励国人发愤图强,也告诫后人慎之勿忘! 作者简介狄葆贤(1873~1921),江苏溧阳人。字楚清,号平子。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交往,宣传变法维新。维新政变后,亡命日本。1890年回上海,与唐才常等发起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勤王起义”,负责购置军火等工作。起义失败,再度赴日。1904年参与创办《时报》,自任发行人。该报鼓吹君主立宪,是20世纪大型日报之一。1908年任江苏省谘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晚年信佛,善书画。著有《平等客笔记》、《平等阁诗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