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沪语盘点:上少经话文化 |
释义 | 书名:沪语盘点:上少经话文化 图书编号:1254430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价:16.0 ISBN:780646420 作者:钱乃荣作者国家:中国 出版日期:2002-09-01 版次:1 开本:32开 简介: 片断: 从上海地名去索骥 在上海话的名词中,地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因为地名是代代相传的,有顽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上海人的繁衍、迁徙、社会变更和文化交融,都在上海地名上留下了带有层次性的历史发展痕迹。 在今称“冈身”的界线以西的上海地区,现在还保留着不少最古老的地名,反映着上海初民的生活。《清嘉庆一统志》松江府下,就记有在青浦县东四十里,有一条“沙冈塘”,“沙冈”就是沪渎故道以南的“冈身”之一,“沙冈塘”就是沿着“冈身”的泄水道。今还有“北沙港”,流经“沙冈庵村”接黄浦江。嘉定的“外冈”镇名也与“冈身”有关。远古称太湖为“震泽”,太湖以东的沼泽地带留下了不少称“泽”的古地名,今上海原始文化遗址“崧泽”便是之一。此外,在这附近,现今的“金泽”和吴江的“盛泽”还保留着远古的地名。初民用“火耕水耨”的方法开田,称为“疁”,“疁”是本地最早的农业。秦时将今嘉定以及闵行、松江、青浦的北境等地置为“疁县”,今嘉定还有“疁城乡”这一地名。松江(又称青龙江,后称吴淞江)流经之地,现留有“松江”、“青浦”这些区名。上海原是捕鱼的渔滨,渔民中用一种叫“扈”(即“鱼簖”,“簖”、“扈”都是吴方言词)的渔具,这就是上海简称“沪”的来历。古松江东泻海称“沪海”或“沪渎”,故上海又称“沪渎”。上海西部地区据称是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所以上海又称“申”;“黄浦江”又称“黄歇浦”或“春申江”。 所谓“南江北河”,即我国的江河在北方一般称“河”,在南方称“江”,这是我国水系的最显著的地名差异。因此“黄浦江、吴淞江”等大水系,在上海都称“江”,此外还称“浦”,“青浦”、“黄浦”便是。“江”和“浦”的称呼读音与古越语有关,和南亚语同源,是在上海积淀着的最早的第一层历史文化的称名。 今上海城区和上海东部成陆较晚,许多地名都是唐以后定名的,同样是南方地名的延展使用。北宋熙宁年间郏亶的《水利书》中称松江南岸最近海口的几条浦是“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上海”这个地名由此而来。现以“浦”定名的地点在上海版图上留下很多,如“周浦、月浦、彭浦、杨树浦”等,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已没有同名的河流了。 小一点的河流,在上海地区称“浜”最多,“浜”是最具太湖片江南特色的河名,现有的较大的河流是宝山的“蕰藻浜”,地名如“肇家浜、陆家浜、张华浜、南塘浜、洋泾浜、北厍浜”等都已无水了。还有“泾”、“港”、“塘”、“荡”,也都是江南的水名后缀,如:“横潦泾”(在松江)是河名,“漕河泾”、“白莲泾”、“泗泾”、“枫泾”、“朱泾”、“柳泾”、“洞泾”都已是镇名;“大柳港”、“横泾港”、“向荡港”(在松江)都是水名,“泖港”却是镇名;“胥浦塘”(在金山)、“泗泾塘”(在松江)、“步石塘”(在青浦)都是水名,“练塘”、“五里塘”、“蒲汇塘”是地名;“石湖荡”(在松江)、“淀山荡”(在青浦)都是地名。“溪”在浙南是常见的水名后缀,在上海很少,在青浦有个“凤溪”镇。水湾边突入的土地称“堰”,防水的土堤称“圩”,金山有著名的“张堰”镇,青浦有“章堰”、“港圩”、“官字圩”的地名。比较起来,青浦、松江、金山的地名用字都较古老,那儿还有以“库”、“埭”、“堵”、“甸”为后缀的地名,如“长厍”、“陈厍”、“林家埭”、“沙家埭”、“陈堵”、“龙甸”等。此外,“桥”、“亭”、“渡”、“巷”、“寺”这些在农村引人注目成为标志的地方都成为常见的地名后缀,如“米市渡”、“沈巷”等,这些都表现了第二层次南方文化的积淀。 第三层文化是北方书面语南渐,代表北方正统文化的地名。因上海东部地区成陆较迟,反映这种表层文化的地名就很容易找到,如“赵屯”的“屯”,“朱家角”的“角”,“大团”的“团”,“罗店”的“店”,“顾路”的“路”,“新场”的“场”,“十六铺”的“铺”,“梅龙镇”的“镇”等。再如前几年开通的“淀浦河”、“随塘河”(在奉贤)、“川杨河”(在浦东)等,都以“河”来称呼,可见北方文化对上海人文化定位的巨大影响。 有不少地名表现出重叠地名后缀的现象。如“洋泾浜”、“向荡港”、“横泾港”、“漕河径”、“沈泾塘”。一般可以作此理解:如“横泾港”,开始叫“横泾”,后来“泾”代表“水”的后缀渐渐淡漠了,于是学周围的河流的后缀一样,再加个后缀“港”上去。像“漕河泾”这个地名,是三个都是“河”意思的字的叠加。与“吴县”升“市”后称“吴县市”类似,松江还有“茜浦泾”的。从叠名中,可以看到该地建置和文化变迁的轨迹和历史积淀。 由于地名的沿袭性,有些地名还保留了很古老的称呼,有现今不用的生僻字,如“崧”、“疁”、“厍”等。“龙华”的“华”读如“花”,“古漪园”的“漪”读如“奇”,“金泽”的“泽”读如“石”,这些都为我们考察古音或地方音的变化提供了证据。 目录: 总序:话说说话 易中天 上海话情结(代序) 周润年 上海话的范围 上海话的变迁 上海话的特色 古词语、古形式的残存 二百年前的上海话 “辣海”的历史 从“野”到“瞎” 说“笃” 话“头” 多姿多态的形容词 上海人的数字情结 海派的奇思遐想 从上海地名去索骥 路名弄名中的社会文化信息 日常用语中的商务气息 招牌文化花团锦簇 从小吃名称看上海民俗 食文化一瞥 “鸳鸯蝴蝶派”杂著中的上海话 上海的民歌 意真语挚的情歌 童谣拾趣 儿歌的流行和式微 绕口令 上海风味的谜谜子 本地色彩的欧后语 耐人寻味的闾巷俗谚 流行语的春秋 说“嗲” 析“戳壁脚” “淘浆糊”小议 说“戆” 说“作” “酷”的时代 禁忌语、委婉语和吉利语 戏谑语和詈语 黑行为与黑词语 外来词语的本土化 上海的洋泾浜语 同志、师傅、先生和朋友 上海人读白字 学说上海话 [附录]上海话拼音方案和上海话曲韵 后记 本书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