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虎纹铜錞于
释义

战国 一级通高35厘米、肩宽29厘米。

1958年株州征集。

青绿色,整体器形如碓头,横剖面呈椭圆形,胎质较厚。虎形纽,盘作椭圆形,鼓肩收腰,腰上部两面各饰有虎纹,下部饰变形花纹一周。此器铸造精良,花纹独特,是春秋至汉代流行的錞于乐器中的珍品,盘上精致的虎纽及腰上的虎纹,对研究先秦湖南的土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背景资料

錞于,亦作錞釪、錞。是我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现发现最早的作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国语·吴语》:“鼓丁宁、錞于、振铎”。《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淮南子·兵略训》:“两军相当,鼓錞相望”。多用于战阵。

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多次发现錞于。现在,錞于出土地已遍及湘、鄂、川、黔、滇、陕、皖、赣、粤、桂、鲁等十一个省、区。其形制一般多略呈椭圆筒形,肩围大而腰围小。无钮,或为光素无饰的环钮、桥钮,或作虎形、马形、龙形、凤形钮。以虎钮錞于最为多见。

关于錞于奏法,历代记载纷纭。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约当西汉时期)出土的铜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錞于、一铜鼓、铜鼓侧悬,錞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中国音乐史图鉴》Ⅱ—41)。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演奏图象。另据《南史·齐始兴王鉴传》和《北史·斛斯征传》记载,用盛器置水于錞于之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声如雷”或“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清”的奏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