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释义 | 基地简介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于2008年8月获准成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和商学院,负责人系吉首大学副校长赵敏教授。研究基地现有成员3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具博士学位的10人,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基地建有专业资料室,拥有专业图书2万余册,其中外文图书500余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50余种,资料室采用与学校图书馆电脑联网管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中国期刊数据网、网上数字图书馆、外文数据库等10多种数据库。基地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7项,科研经费总计318.8万。自成立以来研究基地共获得科研奖励14项,其中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第十届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其他奖励13项。三年来,通过基地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已形成三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自然遗产保护研究、自然与文化遗产利用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自然遗产保护研究 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珍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方向结合武陵源自然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理论结合实际,对武陵源自然遗产保护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武陵源水体环境质量的监控、土壤生态的监控、生态经济、武陵源的气候、遗产的数量特征、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价值评估等。 2、自然与文化遗产利用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湘鄂渝黔边区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战略与管理”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民族地区遗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合作博弈、旅游产品及市场开发与管理、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等问题,并率先提出“边区旅游产业集群”、“边区旅游产业集群治理”等新观点,形成了以“张家界、凤凰”为品牌,以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基地为平台的“产研互动”研究特色。 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本研究方向整合艺术设计、民族工艺、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艺术等学科优势,重点突出湖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习,深入挖掘其文化艺术资源,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与旅游产业结合,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的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项目的传承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现任领导基地主任: 赵敏教授 基地副主任:尹华光教授 办公室主任:向昌国教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