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维祯 |
释义 | 胡维祯,又名胡汉,字钟生,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鸣沙镇养马湾村。原为县学童生,学业优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考,断了他科举之路,便在长滩成立私塾,设馆教书。 民国6年(1917年)秋,七星渠被清水河山洪冲毁,黄河以南5堡10万亩庄稼告旱,七星渠总领王祯欲将渠口上延。由于工程浩繁,自己力不从心,便邀请胡维祯出山相助。此乃地方公益事业,于是胡维祯辞去私塾教学工作,专门协助王祯襄理渠务。从相度地形,揣摩渠身路线,至规划设计,筹款备料,经过一番辛勤奔波,终于将渠口从鹰石嘴上延1500米,一劳永逸,免除了渠口大患。 民国9年(1920年)流行一句民谚:“民国时期大改良,拆了神像办学堂。”那时鸣沙周边的宁安、恩和等堡都已建了学堂,只有鸣沙的孩子还在菩蕯台子的私塾里死读四书五经。于是胡维祯发出倡议,并且自己带头捐献粮食、木料,群众响应倡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搬走菩蕯,拆除神坛,添置桌凳,购买课本,建立了鸣沙初级小学堂。民国11年(1922年)学制改革,学堂改称学校,他正式出任校长。他是鸣沙完小创建的倡议人、赞助者和第一任校长。 民国18年(1929年)底,吉鸿昌随部调往陕西,马鸿宾出任宁夏省政府主席,他从当地士绅口中听到胡维祯有办事能力,治渠任劳任怨,办学出钱出力,公心大于私心,就任命他为中卫县征收局长。 征收局的任务是收税和稽查。一天,征收人员在城门口稽查,看见从城里来了一帮送葬人家,纸人纸马,锣鼓锁呐,引魂幡,哭丧棒,应有尽有,8人抬棺,压得呲牙裂嘴,两个40来岁的扯纤(执绋)孝子,却东张西望,面无悲色。稽查人员觉得蹊跷:一、一个死人加一个棺材,其重有限,为什么压得8个壮年男子呲牙裂嘴?二、扯纤者40多岁,死人必定年高寿大,儿孙满堂,孝子为什么只有两人?三、扯纤人既丧考妣,应是五内俱焚,悲痛万分,为什么面无悲色,东张西望?于是拦住检查,结果棺材里装的不是死人而是烟土(大烟)。 原来两个扯纤人是烟贩子,他们已在城外雇好几峰骆驼,为了逃税(当时贩卖大烟不犯法),用棺材装着1万两大烟,驮到包头,然后上火车转运天津销售。现在既然被查出,只好自认倒霉,想行贿私了。胡维祯不受贿,让其照章补税。此事传到马鸿宾耳朵里,大加赞赏,提升他为省政府秘书,放在自己身边,成为幕僚和挚友。 秘书的职责是起草公文,胡维祯所拟文稿,流畅典雅,甚得马鸿宾的青睐。秘书长焦霁岚有时因故不能视事,就派他代理秘书长职务。 民国19年(1930年)平罗县屡出匪情,官军出剿无效,马鸿宾便委他为平罗县长。胡维祯到任后,剿抚并重,对家里有跟随郭拴子、周东子等匪首在贺兰山为匪者,劝勉抚慰,叫他们劝告,弃暗投明。有些从匪接受家人劝告,下山为民,匪情逐惭有所缓和。因他厚待人民,当时平罗县群众称他为胡善人。 民国22年(1933年)3月,马鸿逵代替马鸿宾出任宁夏省政府主席。一朝天子一朝臣,胡维祯不敢恋栈,便主动提出辞职。马鸿逵正中下怀,欣然照准。 胡维祯回家后当了居士,吃斋念佛。后来马鸿宾率所部八十一军驻防中宁,二人来往密切。民国35年(1946年)全省各县成立参议后,马鸿宾向马鸿逵保荐他为中宁县参议会议长。解放后胡维祯在牛首山极乐寺修行,1962年卒,终年82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