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汉民墓 |
释义 | 简介位于广州天河区龙眼洞,建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结构,后被毁,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压着。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胡汉民(1879~1935年),字展堂,广东番禺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家。辛亥革命前,与黄兴领导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广东宣布独立,任都督。后追随孙中山从事主护法”、反袁运动。1933年在香港创办《三民主义半月刊》。孙出师北伐后,胡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务。1936年病逝广州。 人物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族,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1936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