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踵 |
释义 | 目录概述本病因剧烈运动,足跟部与鞋帮摩擦,足跟部皮下发生无症状的出血小点,呈特殊的黑色。多见于顽皮的男孩,足部剧烈运动的足球运动员、冰球运动员等。他们穿的鞋紧,足部有剧烈的活动,容易造成足跟部与鞋帮的摩擦而发生皮下出血点。好发于足跟不突出部位,一般两侧对称,为皮下不整齐的点、片状黑色斑点,不痛不痒。病孩的家长偶尔发现容易误认为是黑素瘤,要求诊治。用刀片将上面的角质层削掉一层,即可见其下的红细胞碎末,很容易确诊。组织病理学见在增厚的角质中有渗出的红细胞成分。 防治:对剧烈运动的运动员要注意对足部皮肤的保护,可以用裹足布把足保护好再穿袜和鞋,无需其他治疗。 描述黑踵又称足跟瘀点或黑趾。1961年美国Crissey报告过16例,次年法国首先以跖部假色汗症的命名而发表,其后英国南方又有此病发现。我国也有相同的病例报道。黑踵的临床特征是在病人的足后跟部出现群集的黑色小斑点,类似文身或恶性黑素瘤。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少年多见,一般无自觉症状。 原因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局部受摩擦刺激或损伤有关。如球类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足后跟与鞋相互碰擦所致。但足跖很少发病。患处黑色小点以过氧化酶和联苯胺试验呈阳性反应,证明为血红蛋白。有人认为本病有时是青少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部分症状。 病理生理变化在表皮增厚的角质层内,可见汗腺管腔结构呈囊性扩张,其中有大量红细胞或无定形结构的淡染伊红物质,因来源于血红蛋白,故Perls蓝染色反应阴性。真皮乳头部毛细血管周围可见红细胞溢出。 症状体征病人一侧或双侧的足后跟侧面或后面,在皮肤角化过度的边缘上发生群集性小斑点或呈线状斑,淡蓝黑色,黑褐色或黑色,压诊不褪色,境界不明了,可相互融合。有时皮疹发生在跖的远端一趾或数趾,但跖部皮肤很少罹病。好发于青少年,男女无明显差别。多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在剧烈运动时可感轻痛。可伴发多汗症者。 诊断检查患处可见群集的淡蓝黑色小斑点或融合成斑片,境界不清,好发于踵外侧或后侧的皮肤角化过度边缘上部。病理变化示角质层内汗腺管腔呈囊性扩张,其中有红细胞或无定形结构的伊红淡染物质,毛细血管周围可见溢出红细胞。Peris蓝染色反应阴性。青少年多见。 本病主要应与恶性黑素瘤相鉴别。恶性黑素瘤的皮疹初为豆大结节,迅速增大呈蕈状或乳头状,表面破溃呈黑色或深黑色,最后可向全身播散,预后不良。病理组织检查可见真皮内有多量的恶性黑素瘤细胞,核丝分裂颇为显著,此外还可见大量的色素和噬色素细胞,不难与黑踵区别。 治疗方案除去可疑的发病原因,注意保护皮肤,着舒适的鞋,避免剧烈摩擦和外伤。必要时可暂停运动。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能自动逐渐消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