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釉堆塑罐
释义

在四川和重庆两地的古玩市场上,时常可以见到一些黑釉堆塑罐。这类堆塑罐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在四川及重庆的许多县市均有出土,存世数量较多。有关这类堆塑罐的名称,常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其为“鬼罐”,意思为明器;有的称其为“老钱罐”,认为其用途是在墓中装纸钱灰;有的称其为“谷仓罐”,认为其用途是存储五谷随死者下葬,寄意亲人死后能衣食无忧;也有的称其为“龙罐”,因为其罐身之上面多数都堆塑有龙纹。依据约定俗成的习惯,这类器物似乎以称“谷仓罐”更为确切些。

这类堆塑罐的形制变化较多,罐的高度大约在20—30厘米左右,按其基本的造型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肩部堆钉罐,罐身瘦长,肩部堆塑凸起的角钉或圆形乳钉,也有少数为兽首或龙头形。角钉的数量以三个最为常见,其次为四个或两个,两个角钉在肩部成对称分布,三个或四个角钉则在肩部成等距分布。第二类为塔形罐,整体形状成宝塔形,罐身下大上小,一般从罐身下半部起,以四道凹槽将罐身分隔成凹凸起伏的五段,每道凸起上都堆塑3个角钉,由上自下排成三列,将整个罐身等分成三部分。有的在最上一层角钉的中间位置又分别加饰圆形乳钉,第三类为堆塑龙纹罐,有的堆塑单龙,有的堆塑双龙。罐身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有的罐身也用凹槽分隔成凹凸起伏的几段,罐身带竖排的角钉,有的肩部带有角钉或圆形乳钉。

四川地区的这类黑釉堆塑罐,除少部分比较精致外,多数均较粗糙。罐的圈足普遍较宽,外底心的旋胎痕较明显,有的带有乳突。与罐身配套的还有镂孔碗形底座和器盖。器盖的形状有碟形盖、带纽盖、多层带纽盖、帽形盖等几种,有盖上还捏塑狗或大象等动物。罐的胎体一般较厚重,胎质较粗,呈黑色、灰黑或砖红色,施釉不到底,胎上施一层白色或褐色化妆土。罐的釉色多数为黑色或黑褐色,也有少部分为柿色,有的釉面带有蓝色花釉、乳白或褐色窑变,有的甚至通体都为蓝色、乳白或褐色窑变,十分漂亮。

关于这类器物的年代,目前说法不一。在古玩市场中,多数人将其当作宋代器物出售,而有的拍卖公司又将其当作唐代邛窑进行拍卖。虽然许多人认为其年代大致为从宋到明,但究竟是宋还是明,抑或宋明都有,很少有人能作出准确回答。

这类堆塑罐的造型,兼有宋、元、明的特征,如果仅从造型上分析,很难得出其确切年代。堆塑罐的在三国两晋时期即已出现,在南方青瓷中大量流行,直到两宋时期越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都还大量烧造堆塑魂瓶。因而,四川地区的这类黑釉堆塑罐,被当作宋代器物,也在常理之中。为了弄清这类器物的年代,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四川地区宋代墓葬、窖藏和窑址的考古资料,却不见有相关报道。相反,在明代墓葬中却屡见有这类堆塑罐出土的报道。例如,1999年发掘的四川宜宾县革坪村明代石室墓曾出土3件堆塑龙纹罐。2004年在成都武候祠内发现几座古墓,其中一座明墓内出土3件黑釉堆塑谷仓罐,同时出土的还有青花碎片。2005年在重庆市巴南区明代古墓中出土3件黑釉堆塑罐。2006年四川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圆窝村发现了3座明中期代墓葬,墓内出土青花瓷碗、黑釉谷仓罐等物。根据以上墓葬资料,四川地区常见的黑釉堆塑罐,其年代应为明代,而非通常认为的宋代。

四川地区的黑釉堆塑罐,其胎、釉和制作、烧造工艺都带有明显的四川古陶瓷的特征,应为四川窑口所烧。但在目前的窑址调查和发掘资料中却未见有报道,有关其具体窑口始终是一个迷。所幸的是,2006笔者在调查四川乐山西坝窑时,在窑址中发现了几件黑釉堆塑龙纹罐的残件,另外还发现有与其它器物粘连在一起的堆塑罐的器盖。因而可以确定,乐山西坝窑是四川黑釉堆塑罐的窑口之一。同时,由于这类器物出土数量较多,当时的需求量较大,其烧造地应该还有其它窑口。除黑釉堆塑罐外,四川地区还流行另外一类青釉谷仓罐。青釉谷仓罐的胎一般为砖红色,器表施青黄色釉,釉层很薄,釉的光泽很差。在造型上,有的整体呈重檐或单檐木构建筑,盖似塔刹或屋顶形;有的整体似筒形圆塔,罐身堆塑3道附加堆纹,盖作宝顶形,边缘有一圈附加堆纹;有的罐身作塔形,下部堆一道附加纹,然后竖排堆塑3列角钉纹,盖作塔刹形。这类青釉谷仓罐,许多人认为是唐代或更早的器物,但其实际年代却是明代。1994年四川岳池县发掘了25座明代墓葬,其中有多座墓中出土这类青釉谷仓罐,同时出土的还有明代青花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9: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