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贺城拉狮
释义

简介

原淳安县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贺齐所筑,故又称贺城。贺城周围二里二百二十五步,有城廓,分内城、外城。据清康熙《淳安县志》记载贺城“东面濠上,西面临谷,南枕新安江,北连冈阜。”自古以来就是浙西重镇,为浙皖交界的战略用地,水路交通便捷。水运依托新安江上溯屯溪,下达杭州;陆路,古有驿站,民国时有公路三条:一至街口,通屯溪;二至芹坎,通建德杭州;三至界首,通遂安,开化。旧时贺城经济富强,文化鼎盛,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丰富。贺城拉狮就是贺城众多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

拉狮是一种用绳子牵动的舞狮表演,因拉狮的主要盛行地在贺城,故称“贺城拉狮”。

历史

“贺城拉狮”历史悠久,1990年版《淳安县志》载:“见明清县志记载,每逢春节、元宵、二月二、三月三、端午。中元、中秋、重阳、下元等民间传统节日,各村都有各具特色的歌舞活动,尤以跳竹马、跳狮子、舞龙灯、花灯会、高跷、露台、秋千、旱船最为盛行”。卷564页又载:“跳狮子有布狮和拉狮两种。拉狮是先将精制的狮子装于台架内,由幕后人拉线操纵,表演狮子戏球之类的各种动作,几近木偶表演,别有风采。”

道具

拉狮道具制作工艺复杂,一般由露台、狮子、绳子三部分组成。

露台为正方形,边长2米左右不等,高0.8米左右,露台四角竖着4根红漆柱子支撑着顶棚,顶棚一般用黄色油布或黄布制作,四面临空,形似亭子。

狮子分一大二小三只(大小不限),是用竹篾做骨架,外面铺上绸布,狮子头部饰有浓浓的鬃毛,鬃毛较长,从脸面的两侧披下,狮子口设有活动机关,可张可合,配上一对铜铃似的眼睛,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表演

“贺城拉狮”表演简单,大狮子居中,小狮子在大狮两侧,形似躲卧在亭子中,小亭屋檐前侧有一根较细的棍子,约1米长,形似一只手臂向外斜伸,棍子上高高挑着一只红、黄、蓝、绿、白、黑六色西瓜绣球,坠着、摇晃着。表演人员手拉绳子,在锣鼓的配合下,拉动手中绳子,操纵大小狮子表演。其狮子表演动作灵活单调,一会儿向上跳跃,一会儿向下跳跃,一会儿向左奔跳,一会儿向右奔跳,向前跳一跳,向后退一退,摇头晃脑,围绕眼前悬挂着的西瓜绣球,戏球起舞.旧时表演露台一般由四个身强体壮的男子抬着,露台前站着2个人,手中各提着一根较长的木棍子,木棍子上头是一个用铁丝做成的漏子,漏子内盛着很多事先劈好的松明油柴。这主要是用于晚上表演照明之用,白天表演无需此用具。

“贺城拉狮”表演用打击乐,乐器以边鼓、大小堂鼓、小锣、苏钹、半苏锣和先锋多种乐器为主,并根据狮子向前退后、跳跃等动作变换节奏。

现状

“贺城拉狮”主要盛行于原贺城、茶园、汾口等地。解放初期拉狮表演队有几十支,民间艺人几百人,逢年过节十分活跃。1959年因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大多古城镇被淹没,大批拉狮表演艺人迁移江西、安徽等地,留下的极少。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在淳安几乎已没有拉狮表演艺人,贺城拉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只保留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里,濒临失传,拯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2006年12月15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千岛湖秀水节由宋村乡编排的贺城拉狮舞亮相文化踩街并一举成名。

2008年3月30日赴上海参加“2008上海桃花节海曲乡韵民间文艺表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