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赫曼·赫塞 |
释义 |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刚才出炉,又一位作家进入「正典化」的轨迹。在普罗读者心目中,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的最高标准,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本版抱著人人通识的宗旨,今期特地介绍今天鲜为人知但对社会影响深远的一九四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 - 1962)。 说赫塞,最好还是由他的生平说起,因为他所有作品都是个人的生命纪录。 赫塞出生于德国,他的诗人天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自小已显露鲜明的性格,在孤独的草原上成长,内向、顽固、激烈,令耐心的母亲都束手无策。家学渊博,他自小性近音乐文学及美艺,又因两亲在印度传教,外公更通晓梵文,令他对东方文明莫名亲近。 打从四岁起,他就哼哼唧唧出自创的歌谣。童年又是他善感心灵汲取氧份的阶段,对大自然的纤细感受,出入旁观成人的世界,他体会到善与恶,明与暗,恐怖与安详等微妙的幽境,成为他一生写作的资源。 迎向内在的暴风雨 现实生活的轨道却将他带往另一方向:好好完成学业,然后一生可以做受人尊敬的牧师。但填鸭式教育压抑他内心渴求,最后变成「内在的暴风雨」爆发出来。他逃离前路光明的神学准备学校,宣告开展精神流浪。复学之后,卖了教科书去买手枪,只有屠格涅夫与海涅和诗能激起他的热情。一年后终于停学,之后做过父亲的助手、园丁、工厂见习生,此时他稍为安定下来,读了祖传的世界名著藏书。 他明白到,想成为诗人唯有靠自己,独自在文学领域中摸索学习。一年后他往大学书店当见习员,四年后出版诗集及文集,都反应惨澹。直至一九○四年,终于凭《乡愁》(Peter Camenzind)一举成名。当年他二十七岁,可算是少年得志,但相比于之前他所受的磨难,又是姗姗来迟的春天。 但亦只是小阳春而已。他既非一旦成名就转入顺境的作家,又不会急急将文名兑换为世俗利益,追求纯粹的心灵解放,反覆煎熬是必然的事,他的真正探索才刚刚开始。 回顾动荡少年 成名之后,他与大他九岁的玛莉亚结婚,在莱茵河畔过著田园生活。 《心灵的归宿》(Unt□m Rad,《车轮下》)以神学准备学校的经历为材,反省教育本身,以及天才生活在普通人才中间的困局。 「校长总是宁愿有一大班蠢材学生,也不愿有一个天才。实际上,他是对的。他的工作不是栽培非凡的知识分子,而是训练拉丁文学家、算术家、和正经得体的家伙。」主人翁代表了赫塞说出了对规范的教育制度的反抗。这个命题不只是针对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聪慧的灵魂保卫个人天份的抗战之始。 同期的《生命之歌》(Rosshalde)中则出现赫塞往后惯用的手法:以不同角色象征个人内心的不同部分,如理想与现实、情欲与空灵等,借他们之间的互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斗争。 实际上,在写作的过程中,赫塞已对婚姻生活产生倦怠感,艺术家脾气的太太的忧郁症愈来愈严重,夫妻同时面对情绪问题,无人能够解决,这些都写进书里去了。 但个人生活无从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然爆发。这时赫塞显露出和平主义者(Pacifist)的立场,呼吁德国文人不要煽动憎恨,虽被主流视为卖国贼,但亦因此与同样主张的罗曼.罗兰结为挚友。 战后少年如遭电殛 一战后,全欧洲陷于虚脱状态,尤以战败的德国青年为甚。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竟将全人类推向毁灭的境地,往下该如何走下去呢? 在这处境下,赫塞率先清算自己的过去,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上,严格地反省内在的心灵。他以辛克莱(书中主角)为笔名发表《彷徨少年时》(Demian),辛克莱回顾自己在成长中出现过的幻象,冷热交侵的惊怖经历,直至脱胎换骨,对德国青年产生电殛般刺激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是通往心灵之路之作《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又名《释达求道记》),借用佛祖出家前的身份虚构而成,描述的是「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反覆境界。 佛祖少年时即聪慧过人,很快即不能满足于长辈传授的知识,于是放弃尊荣舒适的生活,修苦行,希望以否定「自我」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觉悟。但当他汲收了智者的所有知识,却发现是原地转圈,于是决定重回尘世,亲身经历开悟之路,却又迅速迷失。 他以天生聪明与背道之后的轻浮,在俗世中轻易获得成功,却愈来愈空虚,感觉正如求知之时。 他抛下美艳的妻子,再度出走到初出发求道时的河边,跟随老船夫为旅人渡河。一天,他遇到给毒蛇咬伤垂死的妻子,遗下素未谋面的儿子。他极力阻止儿子堕回红尘却无果。这时老船夫点化:你现在的不舍骨肉之情,正与当年你离家时令尊的感觉。 在极度痛苦中他终于体会到,常人的依恋感情与他渴慕开悟之心相同,由看化「色即是空」,意识到「空即是色」。 但这次他走得比较远。战后的现实社会没有太多沉思的时间,急不及待地又重新运转,国家和个人都走向物质主义,他顿感成为局外人。此时神经衰弱又来侵袭,长篇《荒野之狼》(Steppenwolf)就是在温泉疗养期间写出的。 以美国社会为背景,主人翁有精神分裂倾向,活在大城市中却份外感到自己与别人疏野,如像文明荒野上一匹饥饿的狼,其名字简称为H. H.,与赫塞本人的一样。 他终于与妻子离婚,和小他二十岁的歌手露蒂.布恩卡结婚,不过年轻貌美的妻子既带给他欣喜,亦有失望,再婚只维持了三年。 三度结婚 修成正果 他终于找到适合的终身伴侣:端丽理智而有高尚教养的妮侬是赫塞最好的秘书,亦是理想的终身伴侣,和她结婚后,他动荡不安的生活与创作终趋稳定,进入成熟的境界,此后三部作品都为自己前半生的课题提出柳暗花明的回应。 《知识与爱情》(Narziss und Goldmund)是象征灵与肉两个灵魂的排斥与友情的美丽故事,两个主人公对于人生的两个极端各自追求,却能始终保持对话与和谐关系,友情令人动容。如果说《荒野之狼》是精神分裂的狂躁发泄,《知识与爱情》则是自我的大和解。 《东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篇幅虽短,却简洁勾勒出追求真善美的重重境界,是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并开始有著超现实的「盟会小说」特质,借用古来的秘密会社小说模式(例如《达文西密码》的锡安会),虚构出近在身边而超越时空的地下世界。 在《东方之旅》中,主人公H. H.原本快快乐乐地去「光之乡」巡游,不知何时却发现队伍已经烟消云散,于是他也放弃了追寻。后来偶然机会下读到盟会的档案中早已注定了他的一切,并觉悟到落单全因没有信仰,并且在同一刻抵达了光之乡。全书虚实交错,表现出真善美的易逝,人生的诡异,然而基调却是正面的。 压卷之作 晶莹通透 此时又遇希特勒掌政,二战迫在眉睫,赫塞花费十年时间,写出平生最长的压卷之作《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其结构完整,虚构出纯精神的乌托邦。一班高等知识分子避世于象牙塔中,最后主人公重回尘世,也就是重回知识。 将一生不断自问自答再自问的一堆问题放在庞大的框架中,融合东西方学术和艺术,视野跳接古今,呈现圆熟的人生智慧。本书无法在战时德国出版,只能在瑞士出版,但却是三年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直接契机。当时他六十九岁。 此后赫塞因精力不如前,再无长篇面世,寄情于日常生活的情趣,园艺,修禅,精研生死之道。他又热心为读者写信,充当青年导师,视恍如昨日的他之年青读者为「共同苦恼者」,以佛家语是大乘菩萨普渡众生,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夜晚,在凝练出一首诗之后圆寂。 赫塞之成就,固然因为他的天资和时代的陶养与挑战,但能令他跻身文豪之列的,却是深厚的底气,或曰性情。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当下的心灵自传,自省真诚而不唯美矫情,因为诚恳坦荡,所以犀利。如果以音乐来比喻,许是钢琴伴奏的小提琴《卡门狂想曲》,淋漓尽致而不夸张失实,激昂之际默然无语,低回之处又永远怀著自信,即便在精神崩溃之边沿。 他之讴歌生命是历经战斗、挫败,幻灭诸般境况之同时,怀有超乎一时一刻的精神力量。自己认真地尝试过生命,不是苍白、浅薄、强说愁、自怜自伤的病态乐趣。 赫塞作品的伟大处,在于能够超时空,逆时间之流,传回一般要亲身试过才知道,但已经太迟的讯息,于是赐予我们面对命运挑战的气魄。 永远面对人生的本质而多一层宏观,是因为认真所以彷徨的年青人的良伴,亦是他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生于德国沿着拿古鲁特河的美丽乡镇卡尔夫镇,一个基督教新教牧师家庭,祖父是印度语言学家,父亲还写过关于老子的书。1946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8月9日逝世。赫曼在1904年出版《乡愁》后声名大噪,一举成名。1906年《心灵的归宿》,1919年《徬徨少年时》,1922年《流浪者之歌》,1927年《荒野之狼》等书,都显现了赫曼受尼采、托斯妥耶夫斯基、史宾勒和东方佛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赫塞在与第三任妻子妮侬结婚后,由于生活、写作各方面皆臻至平和,遂有描述寻求人类的真善美的愿望,于是便把这愿望表现在1932年出版的《东方之旅》一书上。而后在1943年出版的《玻璃珠游戏》这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巨著里,既探讨了自由与传统的冲突,也充分弥漫乐观主义的个人牺牲,再次展现人的多重性面貌。赫塞于1912年定居瑞士,并于1923年归化为瑞士公民。赫塞的小说曾在英语系世界大为风行,因为在其作品中对自由阐述,和重视、关心东方宗教及荣格派心理学的中产阶级评论,正好呼应了当时年轻世代表达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看法。 黑塞是一辈子一直写着有关于自己境遇的作家,所以在许多作品中,都曾描写过卡尔夫及其周围风景,且多用格尔巴斯奥这个地名来取代。他的父亲约翰·黑塞(1847年——1916年)生于爱沙尼亚,十八岁时前往瑞士,加入巴塞尔教会。二十二岁时远渡过印度,从事传道的工作,但因为健康不佳,三年后回国。然后移居卡尔夫,帮助赫尔曼·根德尔特的新教出版事业。 母亲玛丽·根德尔特(1842年——1902年)生于印度,在瑞士度过少女时代。十五岁时去父亲所在的印度,后来父亲生病暂时回国,其间与英国传教士查尔斯·爱森巴克订婚。第三次到印度时结婚,但丈夫病倒后,便与丈夫抱着两个儿子返国卡尔夫。玛丽二十八岁时,丈夫病逝。一八七四年与父亲赫尔曼·根德尔特的助手约翰相识而再婚。当时玛丽是三十二岁,约翰为二十七岁。 两人在翌年生下长女阿德蕾。她是黑塞兄弟姊妹中,和他感情最好的一位。黑塞有《给阿德蕾的信》(1949年)和《追忆阿德蕾》(1946年)的文章,描写与姊姊的情感。 1880年(3岁)妹玛尔拉出生。1953年他曾写过《为了玛尔拉》一文,以回忆不幸而死的妹妹。 1881年(4岁)随父母移居瑞士巴塞尔,父亲在此担任教会学校的老师。他曾以《乞丐》这篇文章,叙述在巴塞尔时代的事情。 1882年(5岁)弟汉斯出生。“美丽的青春的”弟弟,是游戏天才,但不喜欢读书,渐渐对生活失去自信而自杀。《追忆汉斯》中,有详细的记载。这一年,写出像诗的东西,记在母亲的日记里。 1984年(7岁)进入巴塞尔的密逊小学。 1886年(9岁)黑塞一家再次回到卡尔夫。到十三岁为止,就读于卡尔夫小学和拉丁语学校。《在轮下》、《德米安》、《童心》、《回忆少年时》,皆以此四年的少年时代为小说的题材。 1890年(13岁)进格平根拉丁语拉丁文学校学习,准备参加符腾堡州一年一度的“邦试”。拉丁语学校以拉丁语为主,相当于中学乃至高中。描写此类学校生活的作品有《拉丁语学校生》。 1891年(14岁)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过着不愉快的寄宿生生活。在《车轮下》详细记载从拉丁语学校到神学院这一段生活。此外,关于毛布农神学校的作品有《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 1892年(15岁)3月逃出神学院。父母悲叹万分,但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却欢迎他说:“听说你去天才旅行了。”所谓天才旅行是学生用语,指的是学生的反抗行动。其后,他被带到牧师布鲁姆哈鲁特的身边,因神经衰弱自杀未遂。在哥宾根的巴奥教育、谢尔牧师的指导下逐渐恢复。 1893年(16岁)同年进巴特坎施塔特高等学校。从高等学校退学。在埃斯林根当书店店员,三日后又逃出。担任父亲的助手,借读书消磨忧郁的日子。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去世。他受到祖父极大的精神感化,以《祖父》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1894年(17岁)6月在卡尔夫的佩罗特钟楼大钟工场当学徒工,其工作是磨钟塔时钟的齿轮。 1895年(18岁)跟姐姐学英语。 10月在图宾根的赫肯豪尔书店当学徒,开始埋头研究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读书、写诗。结识医学生、诗人世间路德维希·芬克(1876—1964),终生保持友好。 1899年(22岁)《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由德累斯顿的毕尔森书店印行(自费出版),这部处女诗集收载诗人18岁至21岁之间的诗作。接着又由来莱比锡的第底利西斯书店出版《午夜后一小时》(STUNDE NACH MITTERNACHT),包括图宾根时代的九篇散文习作,曾获得里尔克的好评。7月末离开赫肯豪尔书店。秋天在巴塞尔的莱希书店工作,起先在贩卖部,其后转任旧书部。 1901年(24岁)2月,记问故乡卡尔夫,可参考《美丽的青春》一文。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佛罗伦萨、拉文纳、威尼斯)。 小说《赫尔曼·劳歇尔》(HINTERLASSENE SCHRIFTEN)由莱希书店出版。起先以黑塞编“赫尔曼·劳谢的遗稿文和诗”为题出版,但增补新版时,则改为上述的书名。一般评论都很好,卖得也不错。 1902年(25岁)4月24日母逝世,《给母亲》一诗献给她。《诗集》出版,收录在卡尔鲁·布塞编的丛书《新德意志抒情诗人》的第三卷,由古鲁提出版。其后以单行本问世,1950年改名为《青春诗集》。《越过原野》、《在雾之中》、《白云》即为此诗集中的作品。 1903年(26岁)辞掉来希书店的工作。第二次到意大利旅行。因瑞士作家鲍鲁·伊克的介绍,认识柏林出版者费歇尔,鼓励他创作新作品。 1904年(27岁)小说《彼得·卡门青特》(PETER KAMENZIND)由柏林费歇尔书店出版,一举成名。获包恩费尔德奖金。 8月,跟肖邦演奏家玛丽·贝尔奴依(1868—1963)结婚,她比黑塞大9岁,是巴塞尔有名的数学家之女。9月,隐居于博登湖与莱茵河之间的渔村加恩贺芬。《乡愁》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从1901起写了三年,1903年在费歇尔出版社《新评论》杂志上发表。就像黑塞自己所写的《我成功了》一样,大获好评,一跃而奠定新进作家的地位。黑塞以后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该社出版。由柏林的休斯塔·温特·雷夫拉社出版两篇传记性小品《薄伽邱》、《圣芳济》。 1905年(28岁)长子布鲁诺(Bruno)出生,长大成为画家。《在轮下》在新苏黎世报连载。其后还执笔写了许多中篇、短篇、随想,被整理在《寓言集》、《小世界》中。《乡愁》获得包耶伦费特奖。 1906年(29岁)小说《在轮下》(Unterm Road)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获得很大的成功。 1907年(30岁)中篇小说《此岸》,由费歇尔出版社发行。收入录《从幼年时代起》、大理石材工厂》、《枯草之月》、《拉丁语学校生》、《秋的徒步旅行》五篇。发表短篇小说集《今生今世》。自本年起至1913年,和讽刺作家鲁特维希·脱玛、新闻编辑库特·阿拉姆、出版家阿尔贝特·兰根,共同编辑了每月两次的《三月》杂志,由阿尔贝特·兰根社出版。《美丽的青春》在此年发表于该杂志。在凯思赫芬另筑新家。此事详细记载于《回忆草》中的《迁移新居之际》。 1908年(31岁)中篇小说集《邻人》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婚约》、《加利巴尔第》、《瓦尔塔·肯布》、《在以前的太阳轩》、《爱哲南》五篇。《克诺尔普》第一个故事《早春》,由诺耶·伦多夏社发表。 1909年(32岁)次子哈伊纳出生,以后成为室内装饰家。在布拉温休维克拜访维尔赫姆·拉别,《回忆草》(1937年)中《访问某诗人》一文,即指此事。在布莱门演讲《浮士德与查拉图斯特拉》。 1910年(33岁)音乐家小说《盖特露德》(Gerturd)由阿尔贝特·兰根社出版,是以音乐家为主角的小说。此时和音乐家们,尤其是瑞士作曲家奥图曼·谢克缔结深交。 1911年(34岁)诗集《途中》(UNTERWAGS) 由格欧尔克·休拉社出版。第三子马丁出生,以后成为摄影家。夏天与画家汉斯·休脱尔沈耶格鲁为伴去亚洲旅行。经红海至锡兰、新加坡、南苏门答腊旅行,年底回。旅行的动机是想逃避欧洲、对东方的憧憬、打开家庭生活的僵局等。此次旅行有“苏伊士运河之夜”等二十一篇短的游记、十一篇诗,小说《罗巴特·阿几翁》,记录在《印度纪行》(1913年)中。 1912年(35岁)在瑞士伯尔尼郊外,租住已故画家维尔提的别墅。中篇小说集《弯路》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拉第格鲁》、《归乡》、《世界改良者》、《耶密尔·哥尔夫》、《马提阿斯神父》五篇。 1913年(36岁)散文、诗歌集《印度之旅》(AUS INDLIEN)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虽也有印度,但二十一篇短的游记,大部分是马来亚、新加坡及南苏门答腊的游记。 1914年(37岁)描写艺术家的家庭生活悲剧的小说《罗斯哈尔德》(ROSSHALDE)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伯尔尼编辑慰问德国战俘的报纸和图书。9月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分子的《朋友们,别唱这种调子!》,反对极端的爱国主义,受到德国文坛和出版界攻击。 1915年(38岁)小说《克诺尔普》(KNULP)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路傍》由查尔扎社出版。收录了《六月之夜》、《狼》、《美尔亨》等九篇。诗集《孤独者的音乐》(MUSIC DES EINSAMEN)由罗伊斯·温特·伊塔社出版。8月,罗曼·罗兰访问黑塞,两人间开始了多年的友谊。 1916年(39岁)小说《青春是美好的》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包括《旋风》一文,全都是在凯思赫芬时写的。参加德意志扣留者新闻的编辑。3月,父亲逝世。办理烦杂的手续,越过国界参加葬礼。追忆父亲收录在《小庭院》中(1919年)。末子马丁患重病。妻子精神病恶化,入院。深受神经衰弱症之苦。在卢塞恩郊外宗玛特温泉疗养所接受精神分析名医容克弟子朗克的治疗。研究弗洛依德。 1917年(40岁)发表了《给国务大臣的信》、《如果战争再继续两年》、《会达到和平吗?》等评论、随想。 执笔写小说《德米安》(DEMIAN)。 1918年(41岁)发表了《如果战争再继续五年》、《欧洲人》、《战争与和平》、《世界史》、《国家》、《爱之道》等评论、随想。全部收录在《观察》(1928)中。 1919年(42岁)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小说《德米安》(DEMIAN),引起战后人心热烈的反应,获得新作家方达内奖。但很少人知道是黑塞的作品,所以辞奖不受。次年从第九版起,改为黑塞所作。小说《克莱因和瓦格纳》(KLEIN UND WOGNER)。《童话》。《查拉图斯特拉的复归》(ZARATHUSTRAS WIEDERKEHR EIN WORT AN DIE DEUTSCHE JUGEUD)、《给德国青年的话》和《因为一个德国人》由伯恩的休帖姆布利社出版,次年第二版改名为黑塞所作。《美乐亨》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奥古斯特斯》、《诗人》、《别的星球来的不可思议的信息》、《爱丽丝》等七篇小品。随笔《小庭院》由维也纳的塔尔社出版。与妻子分手,孩子由寄于他处。在梭连哥停留一阵子之后,移居到南瑞士鲁卡诺·梦塔诺拉的卡查·卡姆芝,专心创作《克莱因和瓦格纳》、《克林格梭的最后夏天》等。开始作画。为了新德意志精神,和瓦尔帖雷克共同编以青年人为对象的月刊杂志《我向活人召唤》(VIVOS VOCO)出版工作,直到1923年为止。 1920年(43岁)诗、文、水彩画集《漂泊集》,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游记随想、诗和水彩画。诗与画集《画家之诗》出版,收录了诗和水彩画。小说《克林梭尔的最后夏天》(KLINGSORS LETZTER SOMMER)。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小说集《童心》、《克莱因和瓦格纳》。《混沌中之透视》由杰鲁特维拉社出版。收录一篇论托斯妥耶夫斯基。 1921年(44岁)《诗选》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选收初期至《漂泊集》中的诗。《帖欣的十一张水彩画》出版。 1922年(45岁)印度故事小说《悉达多》(SIDDHARTHA)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这是年轻时代开始对印度的关心集大成之作。《古怪的故事》系列中,编辑了日本的故事出版。 1923年(46岁)9月,和分居的太太玛丽亚正式离婚。 从本年起,因治疗坐骨神经痛及风湿病常去苏黎世附近的巴登温泉度过晚秋。在那城的维莱纳贺夫旅馆写出很多作品。放弃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辛克莱的备忘录》由拉夏社出版,收录了《欧洲人》、《任性》等从1917年以后的评论。 1924年(47岁)1月11日,和女作家利查·维恩佳的女儿鲁特·维恩佳结婚。三年后离婚。 1925年(48岁)小说《漫泉疗养者》(KURGAST)。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这是巴登温泉的随想记录,前年曾以《温泉场心理学、巴登温泉场的讽刺》为书名自费出版。童话《匹克托鲁的化身》由谢姆尼芝社出版。从1922年起,用自己绘的插图,分发给希望得到的人。编辑了赫尔达林和诺瓦丽思的生活记录出版。秋,到南德演讲旅行。在慕尼黑访问托马斯·曼。到1931年为止的冬天都住在狄里希。 出版荷尔德林及诺瓦利斯的《生活记录》各一册。 1926年(49岁)《画卷》。《风物帖》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是《波登湖》、《意大利》、《印度》、《帖欣》、《杂》五篇结集而成的简短印象记。进普鲁士艺术科学院。 1927年(50岁)自传体作品《纽伦堡旅行》(DIE NURNBERGER REISE)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小说《荒原狼》(STEPPENWOLF)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胡果·巴尔作《黑塞传》出版,纪念其50岁诞辰。巴尔于本年逝世,黑塞撰文《悼胡果·巴尔》。跟第二个妻子离婚。 1928年(51岁)在莫尼黑访问托马斯·曼。杂文集《观察》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一九○四年以后的评论感想四十多篇。诗集《危机》(KRISIS),由S·费歇尔出版社当作限定版出版。 1929年(52岁)诗集《夜的安慰》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载1915年以后的诗作。《世界文学文库》在雷克拉姆文库刊行,是阅读世界文学的入门书。 1930年(53岁)小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出版前已登在新评论杂志上,加了“友情的历史”这个副题。书中增加1907年出版的《此岸》中“美丽的青春”、“旋风”、“昔日的太阳轩”三篇的改稿,以决定版出版。退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 1931年(54岁)8月,婚姻破裂独居多年后,与犹太裔的艺术史家妮侬·多宾结婚。妮侬出生于罗马尼亚,国籍为奥地利,主修美术史。迁入蒙塔纽拉近郊的新居。与长姐合作《纪念我们的父亲》出版。构思长篇著作《玻璃球游戏》。 1932年(55岁)小说《东方朝圣》(DIE MORGEN LANDFAHRT)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关于歌德的两篇评论,发表在《神学片断》。前年发表《我的信仰》。 1933年(56岁)小说集《小世界》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以《邻人》、《迂回路》为书名,出版初期小说集的决定版。希特勒政权成立。纳粹开始焚书、迫害犹太人。尽力于帮助逃亡者和筹措救济资金。 1934年(57岁)诗选《选自生命树》在因杰尔文库出版。被要求把《世界文学文库》中的犹太作家剔除掉,重出改订版,但黑塞宁可希望它绝版。小说《玻璃球游戏》的开头一部《祈雨师》在《新评论》上发表。黑塞之姐阿黛勒发刊母亲的日记和书信。 1935年(58岁)《寓言集》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在新评论杂志上发表牧歌《庭孤寡老人中的时间》。11月,弟弟汉斯自杀,写长诗“埋葬之后”悼念弟弟。 1936年(59岁)《院中的时间》,由维也纳的贝尔曼·费歇尔出版社出版,献给姊姊阿德蕾作为六十岁的纪念。贝尔曼·费歇尔是费歇尔的女婿,受到纳粹政权的压迫,到国外继续其事业。写《追忆汉斯》一文记念弟弟汉斯。从1914年起,开始写未完成的《梦之家》由欧尔丁社出版。获得瑞士最高文学奖歌特弗利特·凯勒奖。 1937年(60岁)《纪念册页》献给姐妹兄弟。《新诗集》由伯恩的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载1929年以后的诗作。牧歌《佝偻病的少年》由弗雷芝社出版,作为他六十岁的纪念。 1938年(61岁)只发表了短文《回忆克林格梭的夏天》。 1939年(62岁) 纳粹德国发动闪电站,吞并捷克,侵入波兰。到1945年为止,被列入德国不受欢迎的作家名单,断了出版作品用纸的配给。自费出版《十行诗》。 1941年(64岁)黑塞的作品在德国已经不可能出版,取得了费歇尔出版社在德国的继承人佩塔·兹尔坎普的谅解,由荻里希的弗雷兹出版,第一本作品是《午夜后一小时》。 1942年(65岁)《诗集》在瑞士弗雷兹社出版,几乎收集了所有的诗。4月29日,完成《玻璃球游戏》的创作。 1943年(66岁)小说《玻璃球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二卷本(作于1931年至1942年)由弗雷兹社出版,是最后的一篇长篇小说。 1945年(68岁)诗集《花枝》,献给长姐阿黛勒。小说《贝尔托尔特》、《梦痕》均由弗雷兹社出版。《对歌德的感谢》附《歌德诗抄》。 1946年(69岁) 收录1914年以后战争和政治的评论集《战争与和平》(KRIEG UND FRIEDEN) 由弗雷兹社出版,献给1944年逝世的罗曼·罗兰。8月,获法兰克福的歌德奖。秋,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病而未亲临颁奖会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的作品再次由费歇尔出版社的后身祖尔康普社重新出版。《感谢歌德》由克拉森社出版,合歌德论和歌德诗抄而成。《晚年之诗》自费出版。 1947年(70岁)伯尔尼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安德鲁·纪德来访。发表了《给日本青年同业的信》。 1948年(71岁)整理了《午夜一点钟》、《诺瓦丽思》、《赫尔曼·劳歇尔》三篇,以《初期的散文》为书名,由弗雷兹社出版。 1949年(72岁)姐阿黛勒逝世。编辑了与故乡卡尔夫有关的小说两卷,以《格尔巴斯奥》为书名,由温达利希社出版。 1950年(73岁) 在布朗休外克市获威廉·拉贝奖。庆祝托马斯·曼七十五岁的生日。 1951年(74岁)《晚年散文集》。 从费歇尔出版社出来自立门户的祖尔康普社,开始出版黑塞全集。《后期的散文》由祖尔康普社出版,收录了《被偷的皮箱》、《乞丐》、《幸福论》等。收集了1927年—1959年的书集而成《书简集》,由祖尔康普社出版。 1952年(75岁)祖尔康普社出版了六卷全集。在德国和瑞士银行举行了盛大的七十五岁庆祝会。在休图特卡尔特举行的庆典中,黑塞所做的演讲整理成《感谢黑塞》一书。《两首牧歌》(已出版的《佝偻病的少年》和《庭院中的时间》)纪念出版。 1953年(76岁)妹妹玛尔拉去世,写追悼文《为了玛尔拉》。 1954年(77岁)《黑塞与罗曼·罗兰通信集》由弗雷兹社出版,是1915年—1940年书信的往来。黑塞之友、西德总统豪伊斯授予德国文化功勋勋章。 1955年(78岁)获法兰克福德国书籍业的和平奖。晚年的散文续刊《唤回过去》,由祖尔康普社出版。以《帖欣的水彩画》为书名的水彩画及水彩画论,由克来田社出版。 1956年(79岁)卡尔斯尔耶设立了赫尔曼·黑塞奖。 1957年(80岁)庆祝第八十次的生日。祖尔康普社的全集(六卷)增补观察书简等合为七卷。 1959年(82岁)出《书简集》的增补版。 1960年(83岁)《黑塞纪念册》由祖尔康普社出版,是搜集了黑塞所有照片而成的照片集。 1961年(84岁)新诗选《阶段》由祖尔康普社发行。 1962年(85岁)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8月9日,出版诗集《一根断枝的呻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