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蔬菜育种室 |
释义 | 研究室成立于1988年,原名为园艺研究所生物技术室(大白菜室)。2000年春季农科院进行所处级机构调整时,与院其它几个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室共同组成河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改名为蔬菜育种室。本室现有科技人员7人,其中研究员3人(博士),副研究员2人(硕士),助研2人(硕士1人,学士1人),年龄均在45岁以下,人才梯队合理。拥有设备完善的细胞工程实验室5间(80m2),种子库2间(30m2),温室3栋(600 m2),试验田20000m2;由河南省投资一千多万元建立的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本所,拥有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 本研究室自成立以来,一直被列为院重点课题,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6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1项农业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5项省攻关,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专项基金),目前在研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2005)“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002-2004)“细胞工程育成春、夏、秋播系列大白菜新品种的中试与示范” 和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2001-2003)“利用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白菜甘蓝类和茄果类蔬菜专用新品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白菜、花椰莱和甘蓝等蔬菜的游离小孢子培养、基因克隆、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白菜和甘蓝种间杂交创造多抗优异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十多年来,在栗根义博士的带领下,本研究室取得了较大成绩和进展,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育成并推广大白菜、甘蓝、花椰菜新品系十几个,其中审定大白菜新品种8个(国审2个)、甘蓝新品种1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2人(栗根义1996年度,高睦枪1999年度)分获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有2人次获得对方资助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5人次先后赴英国、亚蔬中心(泰国AVRDC)、日本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或研修,接待来自美国、日本和比利时的专家来本室进行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应用”于199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通过对大白菜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双单倍体纯系规模化培养体系,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在大白菜成功的基础上,又将该技术借鉴应用于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茄果类蔬菜作物的纯系亲本材料的创新上。利用该培养体系,年获得大白菜、甘蓝、花椰菜等作物的纯系材料5000份以上,辣椒、茄子纯系材料2000余份,对这些纯系进行病圃筛选及农艺性状鉴定以选育优良纯系,并利用这些纯系配制杂交组合5000多个。 由于该体系的建立,已经陆续培育出审定的春播耐抽薹、夏播抗热结球及秋播系列大白菜新品种8个(国审2个):豫白菜7号(1997年)、豫白菜11号(1998年)、豫白菜12号(2000年)、豫新3号(2001年)、豫早1号(2001年)、豫园50 (2001年)、国审豫新1号(2002年)、国审豫新5号(2002年),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全国十多个省份累计种植面积300多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细胞工程育成的大白菜新品种豫白菜7号、11号” 于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豫园1号(豫白菜7号)—世界上第一个IMC(游离小孢子培养)品种,获2000年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此外,审定甘蓝新品种1个:豫生1号(2001年)。近年来又选育出一批甘蓝、花椰菜新品系,正在省内外逐步推广应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