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南淮阳城内清真寺 |
释义 | 城内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年间(准确时间失考),址在城内新街(今为新新街),后于崇祯十五年(1626年)三月李自成攻陈时焚毁。清康熙八年(1669年),教长舍起灵、董事苏应元组织人力、财力,在城内西北隅(今民族南街)再建清真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所建城内清真寺,其规模及建筑风格仿北京牛街清真寺。楼台高峻,气势雄伟。从东西开始建影墙、大门、二门、左右各有角门,主殿分前廊(卷棚)、二殿、大殿、后连唤醒楼四部分,南北有对称宣讲室,沐浴室。藏经楼均有长廊相通。寺占地14·4亩,有房屋86间,布局巧妙,层次分明,雕刻精美,古朴雅致。 大门、二门和卷棚前均有青石台阶,前廊前左右各立石碑楼一座。左边石碑正面刻有阿文,记述伊斯兰教义。背面刻有清真寺地亩财产,共163。7亩(州弓),折合392。88市亩,其中清真寺占地14。4市亩,老菜园(即老车园)占地4。8市亩,其它为寺养土地,分布在大连乡朱庄、王洼、高桥、方李庄等村。市房(即街上门面房)27间,坐落在北十字街。并刻有教长舍起灵、董事苏应元姓名。右边有建寺碑记,背面刻有皇帝拨款银两、回族官员捐款银两,回民捐款及监工、木、泥、石工姓名。 二殿有木刻滚龙碑楼一座,高5尺,雕刻精细,别具风韵,富有民族特色。北宣讲室正中间立有明代老寺遗碑一座,高7尺,书有“保护清真寺重地,尊重回回风俗”字样,清代历任阿訇都用红绸将其覆盖。卷棚南山有“断血”石碑一通,是民国五年(1916年)清末文生方叶坤撰文并书。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修清真寺,又于卷棚南立石碑一座,系伊斯兰小学教师方绍周撰文并书。二殿与卷棚中各悬木匾一块,文曰:尊大莫铭、觉世归真。其立碑年代无可考(毁于“文革”),唯查得大殿脊檀下一白色黑字木条,上书文曰:嘉庆已巳年荷月谷旦,董事 重修。大门上立一竖匾,上书“清真寺”三字。大门门框上挂有木质浩语牌。左牌文曰:效法穆圣,敬天爱人,归根复命。右牌文曰: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钦差。清寺前后三院均植有松柏、梧桐。“文革”期间清真寺被拆毁,仅存藏经楼和北宣讲室,其它改建为工厂。原清真寺北院,有女寺一处。1981年在原址重建清真寺大殿、大门水房、北讲堂等,建筑风格为阿拉伯样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