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北青县职教 |
释义 | 风光一度 青县职教中心有着同河北省大部分职教中心相同的历史:一所由普通中学“翻牌”改建的职业学校,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以迅速发展,1997年以后又迅速滑坡。但不同的是,青县职教中心在下滑后,及时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观念,调整了办学思路,短短数年,便迅速崛起。 回忆起1997年以前的情景,青县职教中心校长韩振东仍有无限的感慨:“那时的职教中心是一片风光!” 从1993年开始,河北省每年给各县职教中心下拨大量的中专招生指标,这些计划内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当时,在老百姓心里,职教中心的一纸毕业证,无异于能敲开天堂之门的一块敲门砖。人们宁可放弃普通高中、考大学,也要争着上职教中心,职业教育迅速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局面。“那时,每年光各种要求关照上职教中心的条子就能塞满抽屉。”韩振东随手拉开办公桌抽屉说,“那时职教中心的发展完全靠国家给职教中心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政策。作为校长,只要千方百计多争取中专指标就行了。每个国家指标学生收学费6600元,有指标就有了钱!” 以1995年为例,青县职教中心招收计划内学生450人,加上1994年的200人,全校共有指标内学生650人,仅学费年收入就高达450多万元。 遭遇“滑坡” 1998年是青县职教中心的“滑铁卢”之年。国家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新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国家不再包分配,完全推向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当职教中心的毕业生同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共同走入人才市场的时候,职教中心的毕业生顿时成为了“舅舅不亲,姑姑不爱”的丑小鸭。 职教中心门前顿时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了。不得已,学校拨出了招生专项经费4万多元,印制招生宣传材料15000多份,派出13路人马50多人到县内外招揽生源。 韩振东至今仍记得他送13路人马出发时讲的那句非常无奈的话:“过去是别人追着咱的屁股,现在该咱们追着人家的屁股了!”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放下了“皇帝女儿”架子的青县职教中心留一点面子。这一年,尽管国家分配给青县职教中心的中专指标仍然是300人,学校降低学费,可经过“求爷爷,告奶奶”总共才招来155人。所有的收费加在一起只有60万元。 13路人马铩羽而归,学校顿时军心大乱。有人建议韩振东去找县长,让县政府给各乡镇下达生源任务。殊不知,韩振东在此前早已找过县长,县长亲自给各乡镇下达过生源任务,但是各乡镇报送来的生源总共只有6个人,县长的“权力”一夜之间失去了往日的作用。 韩振东这位干了十几年职业教育,多次获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誉为“职教专家”的老校长,一夜之间似乎对职业教育看不懂了。 四道思考题 职业教育到底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韩振东开始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寻找这样一个答案,他给全校教职工出了四道思考题: 在国家堵死了“包分配”这扇大门之后,哪里才是职教中心毕业生就业的“门”,怎样才能找到这扇大门,敲开这扇大门的“砖”又在哪里?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无门。一向以“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而自诩的职教中心没有人愿意来上,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靠“政策”扶持兴盛起来的职教中心,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思维模式即“上学——拿文凭——分配工作”,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思维模式要变,办学指导思想要变,职业教育的观念要变,办学定位要变,但这一切要怎样变? “职业教育是为农村培养热爱家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基地。”按这种理论,职业教育没有理由在一夜之间出现连学生都招不来的局面。但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这是为什么?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招生的压力下,一些“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职教中心或偷偷摸摸地,或挂上“联办”、“综合高中班”的牌子名正言顺地招起了高中班、初中班,这又是为什么? 韩振东说,从科举制产生开始,读书人走的就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职业教育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兴盛起来的,也是因此而滑坡的。在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由“学而优则仕”向“学而优则工(就业)”转变,由面向政府办学向面向市场办学转变,必须由学历教育向终身和技能教育转变,必须由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向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铺路搭桥转变。 由找县长到找市场 韩振东找县长要生源,只招来6个学生。找县长碰了壁之后,青县职教中心把目光转向找市场。 学校成立了“招生就业处”专门研究就业市场,明确提出“以就业拉动招生”的口号。同时,派出几个调查组,分赴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对其用工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学校根据调查结果,对专业进行调整。 学校还把各地用人单位请来,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面对面地双向选择,经过短短的两年,学校便与省内外6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固定的用人联系制度。如华北石油第一机修厂动力分厂急需25名柴油机修理工,学校就专门开设了柴油机维修班。近年来,青县职教中心毕业生中就有1132人分别到天津、青岛、江苏、广东等地就业。沧州司马庄蔬菜高科技园每年全部聘用青县职教中心农林专业毕业生。学校毕业生迅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就业拉动了招生,2002年,计划招生600人,报考生源达到1000多人,实际录取820人;2003年,计划录取800人,报名1500多人,实际录取1000人,报名人数、实际录取人数第一次超过了县重点高中。今年,为了满足招生需要,学校又投入了1500多万元兴建了新大楼。 从重学历到重能力 青县职教中心毕业生之所以迎来了许多用人单位的回头客,靠的还是学生的能力。 在职教中心的中专学历失去了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之后,青县职教中心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后,关于教学质量,他们是这样定位的: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质量”定位,他们以“双证书制”、“多证书制”带动学生技能训练,改革专业课教学,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针对每个专业、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训练计划、训练目标。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本专业的“技能证书”,有的还需获得其他专业的技能证书。 据介绍,青县职教中心毕业生取得两个以上证书的达99%。该校曾三次参加河北省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一次获团体第一,两次获团体第二,在全省职业高中专业技能考核中名列第一。 从“为我服务”到“为你服务” 还是在1998年下半年,韩振东又一次来找县长。一推门,没等韩振东开口,县长先说了话:“老韩,你不能让我这个县长亲自去给你招生吧,要什么政策,我都会支持……” 韩振东一摆手说:“这次既不向你要生源,也不向你要政策,这次是为你服务来的。”看县长一脸诧异,韩振东说:“在工作中,在干部队伍素质上有哪些不适应,我来帮你解决。” 县长一听,顿时高兴起来,列举了干部队伍计算机水平低,不适应现代化办公;外语水平低,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法律水平低,不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韩振东一拍大腿说:“找我呀,职教中心全包啦!” 两人一拍即合,从1998年开始,职教中心举办了公务员计算机培训班、会计电算化培训班、外语培训班、驾驶员培训班等各类培训项目。几年来,仅短期培训一项,就培训数万人次,总收入达到400万元。 韩振东说:“真正把目光由学历教育转到终身教育之后,一下子发现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大市场。” 从“就业有门”到“升学有路” 韩振东说:“除了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实用人才外,对口升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高质量的生源是职业教育快速前进的另一条腿。” 许多人把职教中心搞升学看作是“走歪道,不务正业”。韩振东对此另有看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有一份好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学生学好了技能能找到一份工作,考上了大学将来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并不矛盾。学生能考上大学,老百姓满意,大学满意,又适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要求,何乐而不为呢!” 韩振东认为,出现上述认识的思想根源还在于人们只把职业教育局限于为本地培养人才,为当地经济服务。事实上,由于本地的经济发展的限制,人才的容量、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许多只瞄着本地经济发展而开设的专业,办了两三年,最多办四年,就业市场就要饱和。市场饱和了,专业就要萎缩,许多学校就是在这样一个怪圈下出现了滑坡的。 韩振东说:“有不少学生就是冲着青县职教中心对口升学率高才报考职教中心的。” 以2002年为例,青县职教中心毕业生632人,其中214人对口升入大学;2003年毕业生772人,290人对口升入大学。 许多职教中心的农、林、牧等老专业早就办不下去了,而青县职教中心的农、林、牧专业始终很火,究其原因,除了就业搞得好外,对口升学的升学率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单位”称号。 在采访中,韩振东不无骄傲地说:“农村的孩子只要上了青县职教中心,真正是升学有路、就业有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