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babinski征
释义

简介

医生临床神经反射检查中的一项,属于病理反射.属于锥体束病理反射.锥体束病理反射

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1岁半前儿童可出现,余为异常。

包括

Babinski征 为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的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的踝和趾背伸的反射作用.

①检查方法: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Oppenheim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Gordon征

①检查方法: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

②阳性反射特征: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一侧阳性考虑锥体束受损或更高位中枢病变。双侧阳性为下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病变致双侧都失去高位中枢的抑制而出现,注意1岁内小儿可以锥体束征阳性。

当一侧肢体锥体束征(+)时,还需检查对侧锥体束征,还有其它体征检查如运动和感觉等检查,定性定位评估病变位置。

Babinski征是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出现拇趾背屈现象,被认为是锥体束征之一。正常成人当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可见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轻度屈曲,足趾蹠曲,也可能不出现上述关节屈曲。正常情况下的蹠曲极为迅速,而病理情况下的背曲却稍缓慢。典型的Babinski征是第2~5趾扇形散开,拇趾呈背屈。但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情况下难以判断是生理性或病理性。若拇趾迅速背屈,且范围不大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反复刺激足底,有时见各趾均屈曲,有时见多个趾伸展,如果所有各趾均呈伸展位,也应考虑是病理性的。从这一点看Babinski征的检出绝不是刺激一次足底就能判定有或无的问题,当判断不清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当刺激足底皮肤时,有时可见几个足趾呈扇形展开,且呈外展位,此时不要立即判断为病理性。

一、Babinski征检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刺激部位 正常的足底反射出现趾的屈曲,与刺激足底外侧比较,内侧刺激时明显。而病理性的趾现象却与之相反,刺激足底外侧部时明显,尤其是足底的最外侧部,即刺激足底外侧缘最易引出。

2.刺激方法 最好用钝尖物用力划足的外侧缘,比如曲别针、棉签等。但有时刺激后,下肢各部分均动,不易判明足趾动作的方向,不易判定是反射运动还是随意运动。正常情况下,当足底被刺激时不出现趾的伸展,但随意运动时就可以出现,此时可将刺激强度减弱。

3.足的姿势 检查Babinski征时,应避免足及小腿呈收缩状态,且要解除患者精神紧张,使肌肉松弛。例如患者可在下肢轻度屈曲、外旋、足外侧缘贴近床面情况下进行检查。

4.足的温度 这是引出Babinski征的一个重要条件,寒冷环境下不易引出Babinski征。因此可疑锥体束受累时,应在温暖环境下进行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如脚温过热,可能引出假性Babinski征。

二、判断有无Babinski征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明显的末梢运动神经受累时,趾的背屈功能严重受累,即使有锥体束受损,足趾也不能背屈。这种情况下,当刺激足底未引出 Babinski征时,不能说Babinski征阴性,最好注明Babinski征不清。

(2)足有明显感觉障碍,尤其是痛觉丧失时,也可能引不出Babinski征,也以注明Babinski征不清为宜。

(3)手足徐动、舞蹈病时,因不随意运动,趾常呈背屈状,尤其常见髃趾背屈,有时稍给刺激,拇趾即呈背屈状。原则上在有舞蹈病,手足徐动时,见到的拇趾背屈,不能一概认定为Babinski征。

三、BabinSki征的辨别方法

如上述,Babinski征是通过刺激足底皮肤引出的。但是,有时其诱发范围可扩及至足背、小腿,不仅是浅感觉刺激,应用深感觉刺激也可引出足趾背屈现象,虽然刺激方法不同,但其临床意义是一致的。临床上常用的有chaddock,其方法是由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Oppenheim征:由上至下划胫骨前侧面皮肤或用拇指和食指沿胫骨前缘由上向下滑。Schaeffer征:用手挤压跟腱。Gordon征:用力挤捏腓肠肌。Gonda征:紧压足外侧两趾向下,数秒钟后突然放松。以上各征的表现及病理意义均与Babinski征相同,应当指出的是应认真、反复检查有无Babinski征,熟练引出Babinski征的检查手技远比以上各征重要。

除检查时可引出Babinski征外,有时患者的某些动作也可见到足趾背屈,很多情况下其临床意义和Babinski是一致的。如患者在主动活动下肢时,可出现趾背屈现象,意味着有锥体束受累。患者做膝踵试验时,当一侧足跟放在膝关节上,或沿胫骨棱下滑的过程中,开始出现拇趾背屈,有时膝踵试验结束,这种背屈仍持续存在,甚至同时有2~5趾一并出现背屈。另外,在下肢不全瘫,检查肌力过程中,让患者下肢尽量屈曲,这时如出现拇趾背屈,也可以认为与 Babinski征有同样临床意义。有人认为这是检查有无轻度锥体束受累的很好的指标之一。因为即使有些患者引不出Babinski征,但当做下肢主动运动时有时就可能见到拇趾背屈。

四、Babinski征的意义

Babinski征阳性意味着锥体束受累。然而。并非临床上见到了Babinski征均有病理意义,如不满1岁的小儿可有Babinski征,这是因为生后到锥体束的髓鞘完全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脑卒中患者卒中发作后,要经几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才可能出现腱反射亢进,但Babinski征却是发病后即可出现。偏瘫肢体出现肌张力增强时,易见到腱反射亢进与Babinski征。但在偏瘫、肌张力低、腱反射不亢进时,多数情况下也能引出Babinski征,即腱反射亢进与Babinski征阳性不一定完全呈平行关系。另外,Babinski征的出现决非仅限于锥体束的病理解剖学变化,锥体束的功能障碍,有时也可以见到锥体束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