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合和二仙
释义

和合二仙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华山的云台峰上,住着——位修道者,他带领两个徒弟专心致志地修道炼丹。为了找回药材,老师父每天一早,就背上背筐,荷着药锄,走出庙门, 步遍、峰、岭、沟、坡,寻找药材,直到日落西山时才回来。

一天,他正在山间挖药,忽然来了两个头结发髻,身穿红色肚兜的胖娃娃。这两个天真活泼、跳跳蹦蹦的娃娃一来,就帮着他寻找药苗。太阳西下,他要回家了,两个可爱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里。一天,两天,三天,这两个娃娃天天都是他来则来,他回则回。日子长了,他不由得疑惑起来,到底是谁家这一对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一定得弄个清楚才是。

有一天,两个娃娃又来帮他挖药,他就说道: “你们是谁家的娃娃?家住哪里?” “我们是山里的娃娃,就住在这个山里。”两个娃娃说罢,又跑来跑去,寻找药苗。 “就在这个山里?”他不由得纳闷起来……

日落暮临的时候,当他刚背起装满药草的背筐时,两今娃娃把手一扬,说: “来日再见!”说毕,边跳边笑地跑下山去。这时,他紧跟了几步,躲在一块大石后面,双目一直盯着。但是,两个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霭霭的烟雾之中了,还是没有看清楚。

回到庙里,老道士坐在油灯下,和两个徒弟一边择拣采来的药材,一边思索着……说他俩是妖物,从没见过有害人之意;说他俩是神仙,可也没见过有神奇的表现。哪究竟是什么?总得设法知道个究竟。于是,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说: “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两个徒弟一听,笑着问道:“师父,就咋样办?”听徒弟一问,他才醒悟过来,忙掩饰地说“:没什么,没什么。”

夜半时分,老道士悄悄取出针线包,从中抽一根白线,用针穿好。天刚一亮,他就背上背筐,走出门去, 一如既往,两个娃娃还是高高兴兴地帮他寻找药苗。但他却两眼紧紧地盯着娃娃,想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把备好的针线别在他俩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当两个娃娃抱着一大堆草药,弯腰装筐的时候,他迅速而轻巧地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针线,别在了一个娃娃的背上,随即和娃娃分手,走回家去。

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着药锄出了门。但他没有去挖药,却朝着平时两个娃娃的去向,一路走来,慢步蹀躞的寻觅着精心做的记号,他找啊,找啊,在深沟里一块小茅坪上,隐隐看见浓绿的草丛中,一条白线在风中微微飘动。他兴匆匆地向前走了几步,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针线附在一个小而茁壮的草叶上。可是细一看,心里凉了半戴,除了几根异样的草苗,任何东西都没有。他想,反正记号在这里,就要弄个究竟。于是,他就操起药锄,围着小苗四周挖起来。果然,在很深的土层中,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茎。他顺手一拔,原来是一根白光细嫩的大黄芩!他喜滋滋地刚要把黄芩放进筐内,忽然黄芩指着旁边另一根小草说:“不光是我,还有它呢!”他一听,又在那根小草周围挖起来,挖出一看,喝!竟是一根四肢齐全的大人参。他把人参和黄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走着想着,人参、黄芩都是名药,真是天赐之物,我何不精心炮制,救济世人呢。

回到庙里,他立即另行安置了锅灶,洗刷了所有器皿,添上特意从“玉井” (在现在的镇岳宫内)中取来的圣洁的玉液,然后把洗净的人参放在锅里煮起来。

第二天,他又要出去挖药,就用石块把锅盖一压,对两个徒弟说:“这药要烧七天七夜,才能揭锅盖。我走后,只用文火烧炖就行。”两个徒弟按照师父的嘱咐用文火烧炖起来。

炖到第五天,两人边炖边议论着, “师父平日制药, 总是边做边教,惟恐咱俩记不牢,可这次偏不叫揭锅。”这样一谈,都觉得有点蹊跷,越谈越怀疑,越想揭开锅看看,于是,两人揭开锅盖,不看则已,一看是又惊又喜,炖了几天的人参,显得格外白胖,浮游在锅里,肥嫩细腻,浓香扑鼻,两人不由得捏了一块,尝了一尝,叫道: “世上竟有这样好吃的东西,怪不得师父千叮万嘱地不让动。”

就这样,他们吃着炖着,把人参竟吃得光光净净。但他俩还是烧着空锅。

第七日那天,老道士只挖半天药,就匆匆回来了。他一进庙门,就对两个徒弟说: “药炖好了,这下就能炮制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寿的好药来。”说着搬掉石头,揭开锅盖,一看,人参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点汤汤。老道土感到奇怪,抬头看两个徒弟,两人垂下头一声不响。老道士明白了,厉声说: “啊,原来你们两个孽障把它吃了!”说着,就拾起捅火棍,劈头打来。两个徒弟一见老师父真的动了气,撒腿就往庙门外跑。老道士见徒弟跑了,心想, 自己何必动火,药没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寻,徒弟跑了,可到哪里去找?想到这儿,连忙跑出庙门,大声喊;“你俩给我回来!”边喊边撵。两个徒弟一看,师父手里提着捅火棍撵来,越跑越快。老道士一看徒弟不停脚,越急声越大: “你俩给我回来,你俩给我回来!”前面跑,后面撵,向南跑着,喊着,忽然一声巨响,眼看两个徒弟的身子,贴上了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老道士“啊呀”一声,腿一软,坐在了地上。

从那时起,华山“水帘洞”旁的山石上,有了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后人把它叫“和合二仙”。你若游到华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 “和合二仙”就可隐约可见。

浅析“和合二仙”的文化象征意义

摘要:“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本文探讨:“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起源,发展乃至成熟升华。

关键词:和合二仙;象征形象;和合

“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象征意义早已深入人心,虽然“和合二仙”并不像其他象征图案如鱼纹,龙凤纹那样起源很早,却流传很广,且“和合二仙”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又赋予“和合二仙”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这是其他象征图形所不具备的特征。本文探讨:“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起源,发展乃至成熟升华。

1“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原型

1.1 唐末禅意诗僧形象

经典描述为“状如贫子,形貌枯悴”及“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形态。

中国寒山题材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从现有资料来看,在寒山传说开始流传的唐代就已经有了寒山的画像了,当时的形象为吕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中描绘的“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等等,流露出一种狂放不羁的气质。

流传至今最早的寒拾像是晚唐著名诗僧贯休所作,虽其还有待考证,但从画面来看,二人均蓬发长袍,面目古怪,坐于松下,一人持卷朗读,一人身边置一扫帚,为“寒山展卷、拾得持帚”的经典形象。

唐末的寒山禅意诗僧形象基本奠定了宋元甚至明代的寒山绘画的基本雏形,也为今后的象征形象和合二仙奠定了基础。

虽然早期的寒山绘画中的诗僧形象和禅意绘画中的意境描绘和明清时期的“和合二仙”形象相差甚远,但其形象的广泛传播却对后来“和合二仙”作为象征形象的认知度带来了非常良好的铺垫。这是其作为形象传播的基础。

1.2 寒山拾得形象的广泛流传

寒山拾得形象因为寒山诗的流传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寒山诗的思想更是今后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升华的决定因素。

纵观中国象征纹饰发展,“和合二仙”是最具文化内涵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象征形象之一。

寒山拾得所呈现的形象均为寒山子诗集思想的集中反映,寒山、拾得的诗(尤其是寒山),具有脱俗的气韵与禅机,对于世俗名利荣华,全不措怀。不唯具有徜徉于大自然的坦荡胸怀,而且往往有警醒佛教徒的精辟之句,因此甚为后人所推崇。甚至至今还对修身养性具有意义。成为“和合文化”的精要。著名的“寒山问拾得”中表现的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一段对话,可见他们的姿态: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①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傅问得很好,拾得师傅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对今人来讲,仍有意义。

寒山诗借助寒拾画,除了在僧徒中广为传布外,在其他文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王安石、朱熹等都十分喜欢寒山诗。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皈佛者众,特别是禅宗影响的不断扩大,他们十有七八都与禅宗或禅僧有些瓜葛。此高越夫先生在《谈钝老和寒山诗后评》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寒山子的诗,在诗界中系另辟一法门,说是捷径,却别有妙趣,不是天资高超,悟解禅理的人,很难了解他诗中的禅,禅中的诗。他的诗写景象是悟到浮光掠影,写境遇是于悲悯中启示解脱。在文字上虽有时着上了华腴光彩的色相,本质上却是静穆圣洁。我们说他是诗,实际上乃是三藏中第二部的重颂,……他不入禅宗正系,可是机锋敷畅,上承阿难、迦叶的拈花微笑,下启沩仰、曹洞的月光宝镜。”②上述议论,可谓有得之言。

寒山诗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佛、道者流的渲染和神化。《仙传拾遗》的描述,致使人们心目中的寒山已经不是世间的“诗人”,而是一个神之又神的“诗仙”、“诗菩萨”乃至“诗佛”了。由于上述原因,不少诗僧、士大夫以及一般读书人,他们或仿效,或拟和,或赠唱,莫不以善“寒山体”为荣,以知寒山诗为耀了。寒山拾得的形象也因寒山诗的流行而流传,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今后“和合二仙”形象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

2“和合二仙”的象征形象转变

寒山绘画开始走向民俗化,形象上一改“状如贫子,形貌枯悴”,的写实形象,变得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气氛,王行的《题寒山拾得图》有“笑指天边明月光,方寸要当如此耳”,的描绘,就是实证。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图》。

罗聘采用写意的笔调描绘了两个人物,张着嘴相对而笑,畅胸露怀,坦坦荡荡;衣纹笔触奔放,不精雕细刻,与画中人物的个性很吻合。原作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在苏州寒山寺的大雄宝殿的后壁嵌有其石刻,此图中的寒山拾得几乎成为寒山寺的标志性形象,也是今天“和合二仙”的典型形象。

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进入明清之后,禅宗的鲜活的生命力已逐渐走向衰竭,其对寒山绘画形象的影响也不再明显,这时,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及寒山传说的流变,寒山造型受到道教仙人形象及民间传说的影响,就出现了袒胸散发,蓬头欢笑的样子,且极为亲切,而不像一般僧人那样不苟言笑。这对之后完全具象征意义的“和合二仙”的形象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3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确立

3.1明清成熟形象的确立

明清时期为“和合二仙”作为象征形象的决定时期。是象征形象“和合二仙”的成熟期。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象征图形的鼎盛时期,民间的各种装饰纹样以及中国历代书法图形符号等,都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以至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象征图形几乎成为装饰的唯一内容。而且图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施用图案技法加以表现,使吉祥象征图案更趋成熟完美。吉祥图、吉祥俗、吉祥语的流传更为深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步加深。

如:牡丹蝴蝶象征富贵无敌 ,竹眉绶带鸟象征齐眉到老,春燕桃子象征长春比翼,绣球锦鸡象征前程似锦,秋葵玉兰象征玉堂生辉等。

当然“和合二仙”在明清同样得到广为流传,而且在形式上也更为丰满和更具亲和力。

3.2“和合二仙”经典形象的描述

形象上的定型,1,大都为孩童像,披发或束髻,笑容满面,活泼可爱,2,一般都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园盆,迎合“和合”之意,3,多为设色,而且色彩鲜明,使得和合二仙的形象在整体比较接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原先的禅意画中描绘的寒山拾得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相亲相爱,,十分的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而二仙手中所持之物件件都是有讲究,符合中国的传统理念和文化的。莲花取意并蒂莲,盒子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可以说,和合二仙这个题材所代表的就是大吉大利,和和好好。

称呼上:由原来的寒山拾得改变为“和合二仙” 而且这样的定名还出自敕封,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时,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圣”。

3.3“和合二仙”的文化象征含义

“和合二仙”象征意义包括三个方面,也是一些民间传说的集合。

含义之一:象征 “家庭和合”。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含义之二:象征 “朋友和合”。这个来自于寒山拾得的生平传说,许多资料都有这样的记载:寒山、拾得,一个是流浪汉,一个是弃儿,非亲非故,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待,患难与共。

含义之三:象征 “夫妻和合”。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而且连二人神像亦定型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因而,作为象征“家庭和合”﹑“朋友和合” ﹑“夫妻和合”的“和合二仙”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而且形式多样,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明清两代的文玩上都有其身影,而且形式多样,有木雕,石雕,砖雕,玉雕,泥塑等等,传播广泛,成为一个全中国都知晓的一个图像。可以说明清时期,是“和合二仙”的形象成熟期。

4和合二仙象征形象的升华

4.1“和合二仙”是当前和谐社会的象征

“和合二仙”在形象上,可以囊括之前的所有形式。因为“和合二仙”在内容上已经涵盖了之前的所有。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和和合价值观如果说 “鸟巢” 是继故宫、长城、京剧等符号之后,成为最新的能象征中国的“中国符号”。那么“和合二仙”就是中国“和合文化”和“和谐社会”的象征。他的意义超越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所包含的内容。

“和合二仙”既是寒山诗中所体现的禅意和谐,淡泊自由的开阔心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维持保护和谐的社会自然与环境,一种知足常乐心境,一种真正的幸福。如诗云:“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也包涵了明清“夫妻和合” “朋友和合” “家庭和合”的民俗色彩的和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如在台湾新党大陆访问团05年7月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时。人民大学赠送访问团三件礼物中,有一件就是国画“和合二仙图”,就借用“和合二仙”象征台湾尽早回归,实现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这些和谐意识都可以归结为“和合文化”都是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主旨。

4.2“和合二仙”将走向世界

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所明确提出的所谓“和合学”理论,时至今日,已超过20年的时间了。其影响所及,非限三教九家、更在政界,甚至还流播到了异域。他认为,“和合”乃是中华文化的首要价值,更是中华人文精神之精髓,只有“和合”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亦即五大中心价值,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的价值。

“和合二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随着和合文化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如2008年5月10日寒山子与“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传出信息:以寒山子为代表的“和合文化”正在形成国际文化传播新的“寒山热”目前,人民大学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和合文化研所”,苏州寒山寺也成立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并每年举行文化论坛。“和合文化”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目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寒山热”,正是体现了多种文化融合的积极意义。“和合二仙”象征形象随着“和合文化”的日益交流频繁,必将代表和平、和谐而走向世界!

5结语

“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文化”包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有着它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寒山诗歌所传达的“和合文化”意蕴,则是这种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合二仙”就是其的形象符号。

“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和谐﹑和平!”

参考文献:

[1]空灵.《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演变》,《寒山寺》季刊2006,2夏季号。

[2]赵茂生编著.《装饰图案》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年1月。

[3]陈慧剑.《寒山子研究》,《浙江月刊》第10卷第2期。

[4]岛田修二郎.《中国绘画史研究》,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1993。

[5]严雅美.《试论宋元禅宗绘画》,《中华佛学研究第四期(2000.3)中华佛学研究》第四期(2000.3)。

[6]邓福星.《文化与象征

[7]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8]钟玲.《寒山诗的流传》载《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1977年版。

[9]王早娟.《寒山子研究综述》佛学研究网。

注释:

① 钱学烈《 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载于《文学遗产(总十六缉)》,1983年。

② 武氏莉 《寒山诗中的禅意 》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出自: 《时代文学·上半月 》 2010年10期

合和二仙

规格:高11cm

此雕合和二仙:材质细腻缜密,温润如脂,具油脂光泽,触之如雪若云,手感细腻光润。合和二仙依偎在荷花之中,满面笑容,开心至极,尽显美玉温厚的凝脂味,能带给人们笑口常开的心境。雕工细腻精湛,细腻流畅,充分体现了琢玉之精细,琢磨光滑、平整的特点,完美的体现了玉之温润,为玉雕之中上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