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朗山乡 |
释义 | 布朗山乡位于勐海县城南,乡政府距离县城90余公里,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是我国惟一布朗族民族乡。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208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7%o总面积1 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土地总面积的l/5。 民族布朗族辖7个村委会共5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汉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滇南最为地广人稀的边境民族乡。 简介勐海县辖乡。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其余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1950年属勐混区,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置布朗山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为布朗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县境南部山区,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距县府91公里。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1.6万。有公路通县府。辖勐昂、南温、曼果、结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个行政村。农作物以旱稻、玉米为主,并产甘蔗、茶叶、南药、水果等。草场广阔,适宜发展畜牧业。森林茂密,产木材。布朗族全民信仰佛教。 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历代称为“濮满”、“濮人”等。解放后,国家改“濮满”为布朗族。 地形地貌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平均海拔达1216米,最高点在北部的三垛山,海拔2082米,方圆13平方公里,孤峰高耸,可鸟瞰布朗山全境,是南部山系中最高的山峰,南部山系从三垛山开始,向南经广坝卡一纠相正一旧桑直至中缅交界的了望台山止,纵贯布朗山乡全境,将布朗山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最低点在西南部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呈东北高西南低地势。主要山梁有三垛山、囡丫桃、邦嘎、了望台山、广三边山、悻岗垒山、特棒囡、垒连底法山、诺米差、浓厄山、嘎腊阿波拖各脚等。 气候布朗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气温18℃~21℃,全年基本无霜或有霜期很短。一年有干湿两季,最大蒸发量出现在3月~4月,最小 蒸发量出现在11月~12月,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冬春两季多雾,夏季两季多阴雨,日照只有1782小时~2323小时。夏秋季受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气流控制,冬春季受来自印度半岛的干暖西风气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老山和无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布朗山处于绝对高度多在1000~2200米的中山山地,相对高差500~1000米,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适宜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境内曼囡、过贺、拉杆、曼迈、结良一带气温较高,适宜种植热带作物。 地理环境布朗山乡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东南部,南、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6公里, 属亚热带气候。全乡东西横距38公里,南北纵距28公里,总面积101,634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最高海拔2,082米,最低535米,形成东北高,西南 低的地势。 人口2008年,全乡辖7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3986户,总人口18737人,其中家业人口号8363人。 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布朗山乡被省列为扶贫攻坚乡和被国家列为全国少小民族乡以后,国家和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布朗山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设置校点和配备教师,完善教学制度,制定出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正确处理了宗教与学校教育两者间的关系。“九五”期间,积极争取资金,进行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1997年8月,总投资51万元(其中由省交通银行资助33万元、县有关部门资助10万元、乡上出资8万元)的布朗山乡中心小学希望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乡中心小学师生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2000~2002年,共争取资金342.8万元,修建校舍1360平方米,草棚学校由2002年的13所减少到8所,修建学生宿舍908平方米,解决了200多名学生的住宿问题,修建学校(校点)篮球场8块,使各村委会小学学校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变。 为重点培养布朗族人才,省民委拨出20万元专款,对布朗族的困难学生进行补助,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关怀和政府的关心,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户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布朗族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的文件通知,从2000年起,对全省所有边境县(市)的村委会以下小学实行“三免费”(免学费、免杂费、免课本费)教育。布朗山乡边境沿线的章家、新竜、勐昂、曼桑4个村委会以下小学及乡中心小学共18所学校实行了“三免费”教育。2002年9月,开始在全乡范围内实行“三免费”教育。由于多方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促进了布朗山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8年,全乡共有学校43所,其中,九年制学校1所;完小7所;全乡公有教职工111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427人,其中初生182人,小学生2245人。 人文地理布朗族,自称“乌”、“翁拱”、“布朗”。历代称为“濮满”、“濮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布朗族。 布朗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多数均识傣文并使用傣文。布朗族有名无姓,男性名字前一律加“岩”,女性名字前一律“玉”。 风俗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寺是布朗族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人们接受传统教育、举行仪式的场所。布朗族男子七八岁到十一二岁均须到佛寺当和尚。在佛爷指导下学习傣文和简单的佛经,系统学习教规教义。这种教育只限于男性,也有少数聪慧的布朗族妇女通过在宗教活动中聆听佛爷诵经、讲义和做佛事的过程中学到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粗浅的傣文。 布朗族能歌善舞,有着丰富的民间歌曲与舞蹈文化。传统的音乐分为索、笙、宰、拽四类;民间舞蹈分为歌舞、鼓舞、武术舞等几种。 布朗族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每当逢年过节,他们都会聚集到固定的活动场所,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 基础设施水电及广播电视等设施情况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布朗族群众的水电问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解决群众饮水、照明、生产问题,1996年—2000年,投入资金48.3万元,解决了18个村1861户9583人、4219头大牲畜饮水难问题;投资65万元,建水库1座;投资99.23万元,挖沟渠30条。经不懈的努力,许多边远贫困村寨的群众通水通电。1998年省委下派的“村建”工作队积极筹资19.3万元,帮助解决了7个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投资40万元,解决了过货、拉杆、帕亮、回黄等4个村的用电问题。投资2万元,开发了曼囡温泉。2000年11月,上级部门投资220.46万元,与勐海大电并网成功,较好地改善了布朗山电力缺乏的局面。至2008年,全乡自来水受益的有7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通电的有7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通电视的有7个村委会,51个;通电话的有7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 交通状况2008年,布朗山主要乡村公路有9条,卫东到乡政府公路,长12公里,路基宽4米(1974年建);章家—布朗山K47公里,长13公里;曼新竜—章家公路,长4公里;章家—布朗山老路,长15公里;曼囡—邦桑,长16公里(1988年建);南很—曼囡,长31公里(1988年建);布朗山路南桔河桥—曼桑,长23公里(1993年建)。勐昂—乡政府道路,沥青路面,长600米,路基宽9米,总面积4691平方米。 截止2008年底,全乡已通公路的有7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 新农村建设布朗山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打牢基础。从2002年至2006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5件,累计 投工投劳4650个,投入资金485万余元,解决了机关和30个村小组 12457人,2759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另有5个村寨的人畜饮水工程即将启动,预计投入89万余元;红旗小组新农村试点建设已经完成,累计投工投劳800人,总资金投入16万元;老班章新农村起动,预计投入资金120万元;通过扶贫攻坚,道路建设、强化农村能源建设,实施茅草房改造,整村推进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交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八届政府以来改建乡村道路 78.8公里,投资639万元,改造茅草房470户,建成沼气池34口,实施村级组织建设工程,共投资34万多元,解决了曼果村委会,曼囡村委会办公用房困难问题。 特色产业布朗山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布朗族就开始种植茶叶。班章村委会的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一带保存至今老茶树足以证明。解放前茶叶种植面积少,种植方法以穴播丛植为主,无规格,顺山坡“满天星”点播,每亩多则达200余株,少则20~30株,管理粗放,茶农每年除1~2次草外,均不进行茶枝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任茶树自行生长。因此,茶树高分枝少、产量低。解放后,乡政府组织开展对老茶园进行修整,同时,组织利用荒山开辟种植新茶园,积极推广茶叶种植新技术。1982年茶园承包到产后,实行家庭生产与管理,茶叶逐步成为布朗山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新茶园的发展速度加快。1988~1990年,勐海茶厂先后在布朗山的班章村开辟茶园茶地200亩,开始采用无性发育苗繁殖(扦插)技术。1992年以后,党委书记杨文明将发展茶叶列为布朗山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之后的几年里,生态茶叶种植已成为布朗山布朗族的重要产业。2004年后,布朗山茶叶价格上涨,成为农民脱贫的主要产业。2008年,全乡共有茶叶面积28005亩,产量4649百公斤,茶叶产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是绿色健康的生态茶。因而倍受全国各地朋友的喜爱。在布朗山的茶中,以班章茶最为有名。州、县多位领导都曾到过班章考查、调研,品风味独特的“班章茶”。 班章古茶园,面积约3000亩,位于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村民小组无污染的高山林区,这里土地肥沃、风和日丽、气温与湿度适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所产茶叶以其条索肥硕、茶气特别、气味清香、回味甘爽、耐泡而备受好茶之人的青睐,是加工普洱茶的上等原料。 资源环境全乡境内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和黄壤性两种,而红壤土占绝对多数,宜种旱地作物。水稻土的PH值为2.52~6.63,有机值含量为1.79%~3.89%,氮素含量为0.13%~0.23%,其土地适合种植水稻、旱谷、玉米、豆类及茶、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布朗山全乡地处山区,土地、森林、草场资源丰富,有林地1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8%,植被多为阔叶杂木林及针叶松林,其中松林面积居全县第一,木材蓄积量152立方米。北热带季雨林分布于布朗山乡900米以上的地区,上层多为落叶树种,下层多为常绿树种;布朗山乡的主要林木为常绿思茅松林、松栎混交林,思茅松所占比例较大。 生态林 自1998年开始,国家在布朗山乡实施天然林保护保护工程。5年间,累计完成天然林保护面积10363.49公顷,其中在南温、班章、曼果、新竜、章家、结良、曼囡7个村委会完成封山育林面积7751.8公顷;在曼囡村委会完成森林抚育776公顷,完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812公顷;在新班章村完成人工造林23.69公顷,成活率达96%。实施森林管护面积50032.4公顷。2002年,勐海县被省林业厅列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并正式启动。2003年,布朗山乡完成林业种植面积4898亩。 在班章和勐囡3个村寨有大量的藤竹,是制做藤器的主要原料。在班章一带有丰富的南药和水果。布朗山乡森林广阔,夏季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因而腐生资源丰富,有木耳、鸡棕、白生、干巴菌、牛肝菌、红菌、奶浆菌、谷堆菌等20多种。 全乡有宽广的自然草场,发展牲畜业的前景广阔。全乡有自然草山45~50万亩,总产草量近10亿公斤,有效产量达5亿公斤,理论载畜量3.8万个牛单位。自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班章、南温、曼果、新竜、章家等村委会一带,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 布朗山乡有大小河流39条,均属于澜沧江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有南览河、南桔河、南阿龙河。 布朗山的地热资源仅有温泉,分布于曼囡村东北南享河北岸,水温43℃,流量达到2升/秒,存在于变质岩系的片岩中,属中温温泉,泉点出露795米。 全 乡在500亩以上的小坝子有6个:勐过、勐昂、勐囡、勐等、结良、曼囡,是水稻种植的主产区。 布朗山乡境内矿产资源不多,但锰矿及锡矿在勐海县境内储量最高。锰矿在章家一带有分布,经分析MnO占23.4%,Fe2O3占20.98%,P2O5占0.75%,S1O2占15.74%。锡矿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矿石矿物主要为锡石,呈黑色、棕褐色,其次为黑乌矿、黄铁矿和毒砂。矿石的平均品位为0.51%,并含有0.5%~2.5%的铅,储量可达到328.72吨。煤矿点已发现的有大河沟、勐昂等处,勐昂煤矿点属于第三系新生代构造盆地中。另外,布朗山也有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富存于澜沧群变质岩中片岩内,呈透镜状夹层,并已变质结晶为大理石,可作为水泥、煤石、烧碱的原料。其储量未探明,未得到开发。 语言文字使用布朗山乡的主要居民布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布朗山乡的布朗族过去属西双版纳州的 傣族土司管辖,与傣族的交往非常密切。受傣族的影响,布朗山乡的布朗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各村寨都盖有寺庙,男童到一定年龄后必须到寺庙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用傣仂文 写的佛经。过去,布朗族也常把寺庙与学校等同,认为只有当过一段时间和尚的男青年才算是有知识、懂道理的人。在布朗族传统社会里,傣文的运用还不仅限于宗教场合。在寺庙里 精通傣文并成为二佛爷的男性还俗后被尊称为“康朗”,意思是有知识的人。傣族土司一般 选择他们做头人管理村寨。在布朗山乡,凡涉及政务的公文也是用傣文来写的。除此以外,平时,布朗族算账、记事等也都使用傣文。布朗族的数目字仅有一至十,十以上的数字必须 借助傣语。这充分说明了布朗族受傣语、傣文影响的深度。20世纪50年代以前,布朗山乡的布朗族男性大多会讲傣语,部分寺庙里的佛爷及还俗的“康朗”傣文程度还非常高。 和傣语、傣文相比,布朗山乡布朗族接触汉语、汉文的历史并不长。50年代以前,国民政府 一般要借助于傣族土司对布朗族进行管理。1956年8月,人民政府在布朗山乡的新曼峨村设了一所学校,招收32名学生,开始了布朗山乡有正规学校的历史,也开始了学习汉语、汉文 的历史。1956-1999年,布朗山乡共培养了26个大专生,91个中专生,248个初中生,其中女性93人;3422个小学生,其中女性1156人。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汉语、汉文也日渐被布 朗族所接受。 布朗族在家中主要使用布朗语,看病、交易、到政府办事等场合则杂用布朗语、汉语、傣语 等。在做佛事、算账等方面仍以傣语、傣文为主,在学校里及进行技术学习时以汉语、汉文为主。我们对过贺村46位15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有44人在上小学前最先会说的是 布朗语,2人为布朗语和汉语。有14人到现在仍不懂汉语,32人可以用布朗语和汉语进行交流。14个仍无法用汉语交流的人中有8人为文盲,6人刚脱盲。而能够用布朗语和汉语进行交 流的32人中仅有3人为文盲,有23人脱盲,其余6人为小学毕业水平。这说明学校是布朗族学习汉语、汉文最主要的地方。 能够使用文字的成年人很少,我们对过贺村布朗族15个家庭的当家人所作调查表明,平时能 够使用汉字的仅有2人,能够使用傣文的也只有2人。另外寺庙里的二佛爷及部分大和尚能够使用傣文。值得一提的是,会用傣文的布朗族成年人均把傣文视为“我们的文字”,这说明 过贺村的布朗族对傣文具有深厚的感情。哈尼族过去也没有自己的文字。布朗山乡的哈尼族因搬迁到此地的历史最短,在解放前社会 地位比较低,基本上没有人识字。解放后,人民政府曾根据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的语音体系设计了哈尼文,但是,使用并不广泛。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与红河州的哈尼族在 语音体系方面有很大区别,因此,学校体系没有在当地推行过哈尼文的教育。由于当地哈尼 族对上学受教育的热情比较高,因此,布朗山乡哈尼族受教育程度反而高于当地主体居民布朗族。解放前,外国传教士曾为拉祜族设计过拉祜文,在西双版纳州与思茅地区信教的拉祜族群众 中有一定影响。布朗山乡的拉祜族多不信教,因此,当地拉祜族也很少有人能够使用拉祜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