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永利 |
释义 | 人物简介何永利在2004年着手研究创新温室大棚养鲶鱼技术,经过半年时间的试验,一举获得成功,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走上致富道路后,他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无偿传授给周边群众,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受到大家的信任和一致好评。通过干部、群众的推荐和选举,何永利入了党,当上了村干部。 人物事迹退伍养育1993年,何永利从部队光荣退伍。何永利先后做过小生意、开过饭店,2001年,何永利开始跟着村里的养鱼户学习养鱼技术,并逐渐摸索出了一年两茬鲢鱼鲶鱼混养高产模式,在本地引起较大反响,很快推广到周边20多个村子的100多户养鱼户。 在长期的传统池塘养鱼过程中,何永利发现,由于北方冬、春两季温度较低,自然条件下鱼类生长缓慢,因此,冬、春季节,水产品价格也相对较高,是不是可以像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那样,用温室大棚来养鱼?何永利多次到省、市、县有关科研部门就温室大棚养殖革胡子鲶鱼问题进行咨询。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何永利就开始着手开展试验。他决定把秋季待卖的鲶鱼放在温棚里越冬,虽然鱼增重不多,但能卖个好价钱。在其他养鱼户都在卖鱼的时候,何永利把池塘里的鲶鱼放进温棚鱼池里越冬,春节前出售,结果平均每斤价格比秋季高0.4元,5万斤鲶鱼多收入入2万元。既然鲶鱼能在温棚里成功越冬,如果保持30℃水温,也应该能喂养,何永利有了进一步设想:变温棚为温室,变放养为喂养。 2004年10月下旬,何永利利用自己承包的20亩黄河滩淤背坑,选择了向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块,专门建了一个80平方米大,2米深的温室大棚养鱼实验池,打了一眼50米深的机井,购置了一台水泵和一台每小时出水量25吨、水温30℃锅炉,用于加温换水。经过严格消毒后,每立方米投放革胡子鱼种300尾,共投放鱼种5万尾进行喂养。为了准确掌握革胡子鲶鱼的生活习性,何永利每天吃住在鱼池边,定时定质定量投放饲料,主要投放屠宰下脚料、革胡子鲶鱼专用饲料等基胡子鲶鱼喜食的。定时换水,严格控制水温,保持水温在30℃左右;定时对温棚鱼池进行消毒,投喂药饵,加强鱼病的预防工作。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喂养,温室养鲶鱼技术终于一举成功,成活率在95%以上,平均尾重达750克,当年产鲶鱼7万多斤,净赚3万多元。 带富乡邻何永利在一分二面积大的温室里收获鲶鱼7万斤的消息传出后,一时间成了十里八村的新闻人物,许多不相信的群众纷纷前来看稀罕,还有众多周边群众自发赶来参观学习。有时候电话里解释不清的技术难题,何永利就开车到他家的鱼池边现场教授。半年时间,为了帮助更多的群众掌握高产养鱼技术,何永利还多次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进行现场指导近50次,仅何永利自己承担的电话费、燃油费就达三千多元。在何永利的热心带动下,全县利用池塘发展革胡子鲶鱼养殖面积不断扩大,08年已有520个农户莲鱼养殖2400余亩,年经济收入达到了3500万元。近两年来,何永利先后接待开封、新乡、洛阳、郑州、尉氏、滑县、平顶山、许昌、舞阳和焦作温县、博爱等16个县市乡镇及村干部和农民,共2200余人前来参观学艺。何永利也积极向来访者讲解温室养殖革胡子鲶鱼的关键技术措施和注意事项,还印制5千份《莲鱼混养知识简介》、《温室养鲶鱼技术简介》小册子,免费赠送给前来求教的群众,毫不保留地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何永利创新的温室养殖鲶鱼新技术使中国北方冬季不产鲶鱼成为历史。一时间,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报道,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农村报、河南科技报、河南电视台、焦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发表了何永利的事迹,人民图片网、中国新闻社图片网、中国日报图片网和水产渔业网等多家权威新闻网站先后对何永利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