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莱恩·施密特
释义

简介

布莱恩·施密特,出生于1967年,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罗姆勒山天文台天体物理学家,也是该大学天文学与天文物理学研究学院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教授,其重要研究是使用超新星作为“宇宙探测器”。1989年,施密特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获得本科学位;199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北京时间2011年10月4日17点45分(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4日11点45分),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早年经历

施密特是家中独子,1967年2月24日生于蒙大拿山区,其父是渔业生物学家。在他13岁时他的家庭迁至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

施密特进入安克雷奇的巴特莱特中学就读,1985年毕业。他曾说他“从5岁时”就想当一名气象学家,但“在美国国家气象局安克雷奇分部做了一些工作,并不很感兴趣。它的科学性不大,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好——例行公事的时候太多。我想之前对成为气象学家的意义看得太天真了。”他决定学习天文学,之前他仅将其看作“小消遣”,这个决定是在大学录取前做出的。1989年,他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理学士学位。1992年和1993年,他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施密特的博士论文由罗伯特·科什纳指导,用II型超新星来测量哈勃常数。

在哈佛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澳大利亚人詹妮佛·A·戈登,当时她是经济学博士生。1994年他移居澳大利亚。

工作

1993-1994年,施密特任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博士后研究员,1995年迁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朗洛山天文台。

施密特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演说表示,当时愿意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任教的主因是能在位于堪培拉郊区的斯特朗洛山天文台工作,这个天文台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研究机构之一。施密特:我来澳大利亚时才27岁,那时就能够充分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条件并管理一个国际团队,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十分感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对我当时这样一个年轻人给予的所有工作支持。

1998年,施密特与里斯领导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该小队与超新星宇宙学计划一起找到了宇宙加速膨胀的证据,被《科学杂志》称为“年度突破”。

施密特现在负责主导星图家(SkyMapper)望远镜计划,并协助进行南天球调查。

荣誉

2000年,施密特获得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马尔科姆·麦金托什奖、哈佛大学博克奖,2001年获澳大利亚科学院波西奖,2002年获印度天文学社Vainu Bappu奖章。2005年被选为马克·阿伦森纪念讲师,2006年与亚当·里斯、索尔·珀尔马特分享了邵逸夫天文学奖。

施密特和高红移队的其他成员、珀尔马特领导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超新星宇宙学计划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分享了2007年的格鲁伯宇宙学奖,奖金50万美金。

2011年,施密特、里斯和珀尔马特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莱恩·施密特”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次
最近更新:2011-11-03
创建者:飞鹤流年80后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baoymz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0: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