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
释义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The Battle of Breitenfeld),或称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又译布赖滕费尔德战役,是公元1631年9月17日爆发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布莱登菲尔德地区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的决定性战役。在此次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率领的瑞典和萨克森联军击败了由神圣罗马帝国老将蒂利伯爵所率领的帝国军队,带领新教势力取得了德意志三十年战争初期以来被系统性地击败后的第一次重大的胜利,极大增强了新教联盟信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封建势力,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故有「改变世界之战」之称。

名称:布莱登菲尔德会战

地点:布莱登菲尔德地区

时间:公元1631年9月17日

参战方:瑞典,萨克森,神圣罗马帝国

结果:帝国军队战败,瑞典军队获胜

参战方兵力:瑞典 2,6000人

参战方兵力:萨克森 1,9000人神圣罗马帝国 4,0000人

伤亡情况:瑞典 700人萨克森 2000人神圣罗马帝国 8000人

主要指挥官:古斯塔夫二世,蒂利伯爵

战役背景

公元1628年4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雇用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所率领的雇佣军,先后击败了攻入波希米亚西部的英军曼斯菲尔德部和由丹麦与新教联盟领兵,获得英、法、荷三国的背后支持的新教联军,并控制了萨克森选帝候,在这种形势下,丹麦被迫于次年五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战争第二阶段——丹麦阶段落下帷幕,新教势力惨败,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伸延至波罗的海。其后不久,受神圣罗马帝国雇佣的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内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而这引起了长期称雄北欧的瑞典王国的忧虑,瑞典王国害怕一旦神圣罗马帝国真的拥有这样一支强大舰队,瑞典王国将丧失在波罗的海地区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并将会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直接威胁。

公元1630年7月,基于自身安全考虑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率领约一万三千瑞典军,在神圣罗马帝国西北部的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启了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在登陆的初期,古斯塔夫二世还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对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估计过高,在他给首相奥克森斯滕的信里,曾经提到过在德国招募新兵,组成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横扫德意志的计划。但是很快,他发现形势远没有那么乐观。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都拒绝给他任何支持,甚至拒绝其军队过境,而一定程度之上,萨克森选帝侯甚至把他看作是外国侵略者,因此以萨克森选帝侯为首,一些德意志诸侯想在旧教的皇帝和新教的入侵者瑞典国王之间,找寻一条「中间道路」。

当时,瑞典军队本身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他们所面对的帝国军队,却是拥有十万之众的得胜之师。面对强大的对手和不合作的友邦,古斯塔夫二世很快调整了战略,一改其大胆果敢的进攻方式,转而采取了稳扎稳打、缓慢推进的谨慎作战策略,首先占领波罗的海海边的港口要塞什切青,然后全力巩固海岸地区作为稳固的后方,然后再一步一步沿奥德河上溯,向德意志纵深深入。因此在瑞典军登陆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什么向德意志腹地进军的大动作,基本上是沿着奥德河流域慢慢前进,占领一个一个堡垒,从瑞典接受援军,也收编其他国籍的雇佣军来壮大力量。而他的对手蒂利伯爵此时也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满足于屯兵易北河流域,静观古斯塔夫在奥德河流域下游的进展,阻止瑞典向易北河和奥德河上游进一步扩张。同年夏末,易北河中游的战略要地马格德堡市,新教徒市民举行起义,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准备迎接古斯塔夫二世大军。这是古斯塔夫二世向德国纵深进军的一个天赐良机。但是马格德堡处于易北河畔,是为帝国军队的腹地,古斯塔夫二世鞭长莫及,无法立即给予支援。蒂利伯爵的大军立即向马格德堡集结,围困这座城市,马格德堡市民开始了与帝国军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同年冬,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的瑞典军和蒂利伯爵的帝国军在加兹进行了一场小规模战役,瑞典军队击败帝国军的前锋。

战役经过

战役前奏

公元1631年3月,蒂利伯爵的帝国军队在经过旷日持久的包围战后,向着马格德堡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蒂利伯爵的帝国军队有两万两千万人,而守城的瑞军仅数千人,由法尔肯贝格指挥。此时得知消息的古斯塔夫二世心急如焚,他不想失去马格德堡这个战略要地,很想发兵驰援马格德堡,但是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仍然拒绝瑞典大军过境,尤其是萨克森选帝侯,拥兵四万之众,由华伦施泰因的前副手阿尼姆任司令,他们从中立倒向任何一方都是举足轻重的,古斯塔夫二世也不敢逼人太甚。况且就算强行过境,古斯塔夫也怕这两个选帝侯的军队哪一天突然变卦,断其归路,所以对马格德堡的形势只能干着急。他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率领一部分兵力向其他方向进军,企图把蒂利伯爵的主力从马格德堡城下引开。一开始蒂利伯爵果然留下副将巴本海姆的一部兵力监视马格德堡,亲率主力前来,但是过了几天,谨慎的蒂利伯爵又改变了主意,退回马格德堡继续他的围城战。此时,古斯塔夫二世的后方波罗的海沿岸已经稳固,见蒂利伯爵按兵不动,索性加大动作的力度,率全军突击占领了奥德河上游纵深腹地的屈斯特林和法兰克福两大要塞,一时全德震动。这次,蒂利伯爵又是率军出发,半途折回马格德堡。

公元1631年5月,马格德堡终於在古斯塔夫二世赶来解围之前被攻陷。破城之后即行屠城,而且一把火把马格德堡烧为平地,全城三万居民几乎无一幸免。马格德堡陷落以后,蒂利伯爵大军因为补给不足,也无法在这个地区立足,转而进攻另一个与瑞典合作的德意志新教诸侯黑森卡塞尔,古斯塔夫二世则干脆打消顾虑,用武力威胁勃兰登堡选帝侯屈服与他合作,然后攻击蒂利伯爵手下的巴本海姆,逼迫蒂利伯爵应战。在伯格施道附近以骑兵消灭了帝国军的前锋。蒂利伯爵则集中全军兵力进攻古斯塔夫据守的维尔本营地,结果在坚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总共死伤六千人。

公元1631年9月15日,蒂利伯爵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菲迪南二世的谕令逼迫之下,犯了最大的一个战略性错误,他举兵进攻保持中立的萨克森选帝侯,把他的领地变为一片废墟,并占领萨克森的莱比锡。菲迪南二世的本意,是要消灭这个新教选侯的势力,免得他以后帮助古斯塔夫二世,但如此却就逼着萨克森和他的几万大军再也无法走第三条道路,不得不与古斯塔夫合兵作战,反而增强了古斯塔夫二世的力量。萨克森即于当日倒向瑞典一方,并与瑞典组成联军进攻莱比锡。次日,军队双方在莱比锡以北八公里的布莱登菲尔德地区遭遇。

战役过程

公元1631年9月17日,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布莱登菲尔德地区的清晨的薄雾中,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的决定性战役——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正式开始,根据当时一位英国军事历史学家的记载,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交战双方的兵力如下:蒂利伯爵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军队大约在三万两千至四万人之间,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军队则有两万六千人,其中包括一万九千步兵和七千骑兵,而阿尼姆指挥下的萨克森军队则大约一万九千人,古斯塔夫二世一方兵力合计四万五千人左右。

而交战双方的作战部署则是瑞典军战线中央由古斯塔夫二世亲自坐镇,右翼巴纳尔元帅,左翼是霍恩元帅,炮兵部署在中央和右翼前方,炮兵司令托尔斯滕森。阿尼姆指挥的萨克森军展开在霍恩元帅的左边。联军战线基本上是瑞典军在中央和右侧,萨克森军在左侧。瑞典军的步兵和骑兵是混编的。帝国军队战线中央是蒂利伯爵元帅亲自指挥的十七个步兵大方阵,左右两翼摆开骑兵,其中左翼,正对着瑞典军右翼巴纳尔元帅的,是巴本海姆统领的五千精锐黑甲轻骑兵。帝国军队人数虽然较少,但是顺风背向日光,占有天时之便。蒂利伯爵骑一匹纯白色战马,由他的瓦隆亲兵簇拥着出现在战线中央,接受帝国全军发自内心的欢呼。一直到今天为止,蒂利伯爵从没有未在任何重大战役中失败,帝国士兵对他的信赖有加。

在开战后最初的那一段时间,交战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虚实,谁也不敢贸然发动全线进攻,主要以密集的炮火互相轰击,间以小规模的骑兵冲突,试探对方的薄弱环节。激烈的炮战打了两个半小时之久,提利只有二十六门大炮,瑞典的火炮稍多,关键是瑞典炮兵的素质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他们的射速和火力密度几乎是帝国炮兵的三倍,帝国阵线中几乎每打一发炮弹,都要遭受三发瑞典炮弹的回击。双方的步兵骑兵阵线都被打出许多的缺口,但是士兵门都镇静地保持队列,默默忍受伤亡。终于,帝国军队左翼的骁将巴本海姆按捺不住了,他在没有接到统帅命令的情况下,一马当先,擅自率领自己的胸甲骑兵向巴纳尔发起冲锋。但是帝国骑兵的手枪火力远远不是严阵以待的瑞典长枪火力的对手,第一次冲锋被击退,冲在最前面的巴本海姆本人也受伤。但是骁勇的巴本海姆也够硬气,一连发动了七次冲锋,七次都在巴纳尔的火力网中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一次,巴纳尔见时机已成熟,索性发动一次反攻,把溃不成军的帝国骑兵驱出战场。至此,瑞典右翼,帝国军队左翼的形势对古斯塔夫二世极为有利。

有勇无谋的巴本海姆擅自发动第一次冲锋的时候,敏锐的古斯塔夫二世和蒂利伯爵同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举动的愚蠢。据说蒂利伯爵气得在马上大叫「我的荣誉和威名在今天都被你夺去了!」但是蒂利伯爵为了支援巴本海姆的进攻,只好下令帝国军队全线发动进攻。就在这次进攻中,战役发生了一个对帝国军队极为有利的变化。原来就在帝国右翼骑兵对联军左翼萨克森军队发起冲击之后,衣甲鲜明的萨克森军竟然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银样蜡枪头,没有经过任何严肃的抵抗就一哄而散,溃不成军,败退下来的萨克森军队竟然还抢劫了瑞典军后方营盘的辎重。但营盘的留守部队,原本不是瑞典人,也是德意志各邦的雇佣兵,这时也迅速溃败而去。这样一来,开战不久,古斯塔夫二世一下子就丧失了三分之一的力量,从兵力优势变成了劣势,更糟糕的是,他的左翼完全赤裸,帝国可以从左翼的空隙卷击瑞典全军。蒂利伯爵本人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自然一眼就看出这个机会,于是下令从战线中央调主力向突破口移动,准备一举击溃敌方战线。但是帝国军队没有预备队,蒂利伯爵必须把中央的方阵步兵集结起来投入突破口。在这个危机时刻,瑞典军队在体制和士兵素质上的优越性完全体现出来了。古斯塔夫二世对危机的反映极快,马上命令霍恩元帅把左翼兵力向侧面旋转呈直角,面对突破的帝国军,形成一道新的防线掩护中央,同时他本人亲率部分中央二线兵力驰援左翼。瑞典军完成整个部署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的时间,而帝国军队中央的步兵大方阵移动不便,等赶到突破口时,发现瑞典军已经封闭了突破口,战机已经丧失。而古斯塔夫二世则在左翼稳定之后,回到中央,抓住战机下令右翼和中央向帝国军队发动反攻,立即击溃了帝国军队的抵抗。

战役结果

至此,这场规模宏大、震惊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终于结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率领的瑞典王国与萨克森王国的联军取得了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即使加上不中用的萨克森军的损失在内,仅伤亡也不过三千人(实际伤亡为二千七百人,其中萨克森军队伤亡约两千人),而由蒂利伯爵所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军队则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帝国军队仅伤亡就有八千人,还有约五千人受伤被俘,所有大炮和九面军旗被缴获,蒂利伯爵本人和巴本海姆也都受伤。在这次战役中,双方的左翼各自都被击溃,但是瑞典军队的机动性和纪律性更胜一筹,统帅古斯塔夫的应变能力也强,弥补了友军崩溃的后果。本来如果换了其他的军队,这场战役也就以失败告终了。可以说,这次会战,是瑞典军事体制的机动性和火力,对西班牙体制的重量和动能的胜利。

战役后续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之后,蒂利伯爵的帝国和巴伐利亚军队主力遭到决定性挫败,蒂利伯爵本人退入德意志纵深休整。因为那时德国大地已经满目疮痍,要招募无家可归的人从军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没过多久,蒂利伯爵的实力又已经恢复到三万人左右。但是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和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那支久经战阵的得胜之师,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因此,德意志整个纵深地带,都敞开在古斯塔夫二世面前。

古斯塔夫二世此时的威望如日中天,所有的诸侯,包括皇帝的宫廷在内,听到他的名字都要颤栗。新教诸侯都欢迎他,而旧教诸侯也不敢公然反抗而得罪他。古斯塔夫二世接下来的抉择,是下一步何去何从。法国首相黎塞留和古斯塔夫手下的霍恩元帅都建议直捣黄龙,突击皇帝的宫廷维也纳,但是没有被古斯塔夫二世所采纳,古斯塔夫二世最终制定了萨克森军和瑞典军兵分两路进攻的策略,其中萨克森军向东打捷克,攻入皇帝的波希米亚王国领地,恢复那里的新教势力。而瑞典军队向西,进军莱茵、美茵河流域的图林根、美因茨诸邦。此时的蒂利伯爵所部,实力迅速恢复到三万人左右,又与巴本海姆会合,向北方机动,希望引诱古斯塔夫二世来追。但是古斯塔夫没有上当。蒂利伯爵率部退保巴伐利亚本土,古斯塔夫二世占领了既定目标之后,也挥军指向巴伐利亚这个天主教联盟的支柱。

公元1632年4月,两军隔列克河对峙,提利的阵地三面环水,一面是堡垒,非常坚固,只是他这侧的河岸比较低,暴露在对岸炮火下。古斯塔夫二世对自己的战场作战能力充满信心,作出了一个在那个时代鲜见的大胆决策:在一支人数和自己差不多的敌军面前强渡河流天险,并进攻要塞。结果在同年四月十五日的列克河战役,瑞典军队在炮火和烟幕的掩护下强渡成功(瑞典军的战斗工兵在当时欧洲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击溃敌军,老将蒂利伯爵本人也在这次会战中被炮弹削断腿。古斯塔夫二世曾经为提利派去自己的宫廷私人医生,也无法挽救,两周以后蒂利伯爵死去。

历史评价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被称为一个「改变世界之战」。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带领下,新教势力在三十年战争初被系统性地击败后第一次取得重大胜利。同时古斯塔夫被尊为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统帅之一,并拥有「大王」之称。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主要的结果是它保证了德意志诸侯不会被迫改宗为天主教,或者经受罗马教庭的宗教裁判。对于军事学兴趣来说,古斯塔夫二世完全催毁了一支天主教陆军(直到那时百年未败),击败了一个比他经验多两倍的常胜将军。两百年后,一个为古斯塔夫而起的记念碑在古战场上树立了起来,因为他的胜利保证了欧洲宗教自由的基础。虽然布拉格和约建立的制度(国教制)创造了持续的冲突,而且个人的宗教自由直到拿破仑时期才有所改善,但古斯塔夫的胜利迈出了达到宗教和平和稳定的第一步。在古斯塔夫的塑像下写着:「全世界信仰自由」,这次胜利证明了古斯塔夫为一位伟大的战术师,致使了许多新教德意志诸侯同盟瑞典一起对抗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所令导的德意志天主教联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