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悦州 |
释义 | 简介和悦州原名荷叶洲,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鹊江西岸,洲呈圆形,四面环水,似一张荷叶漂浮于大江之上。民间相传古暹罗国(今泰国)王太子到九华山朝圣,路过桐城藕山(今枞阳县山),不慎将藕山踩断,藕头顺江而下,至此长出荷叶,故名荷叶洲。洲上出土的土地福德祠石碑,其落款是清顺治八年(1650年)二月初一,可见此前洲上已有人定居。最初来到荷叶洲的拓荒者,是以插草为标的方式进行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垦殖者争夺兼并土地的冲突亦日渐加深,最先占有土地的东家,重租引起后来承佃者的公愤,因此争讼连年,矛盾日趋尖锐。嗣后,官民调解这起纠纷,改荷叶洲为和悦洲,意为和颜悦色,和睦相处。又传清水师提督彭玉麟到此操练水师,认为荷叶岁有枯荣,因讳其意而谐其音改名和悦,沿用至今。 历史晚清时期,洲上人烟稠密,集镇已初具规模。自彭玉麟选中此地练兵筹饷,设参将衙、二府衙、厘金衙、皖岸盐务督销局等行政衙门和财税机构,又建成石板路面街道三条。由于洲上茅屋毗连,火灾不断,彭氏将三条街上的10条巷弄均以三点水偏旁的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10字命名,意在以水克火,消灾祈福。后人援其例,为后建的三条巷弄命名为河、洛、沧。弹丸之地的和悦洲,从此形成了"三街十三巷"的城镇密集街市建筑群。到了民国初年,以和悦洲为中心的大通进入鼎盛时期,因此博得"小上海"之美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三街十三巷"毁于战火,只幸存圣公会、天主堂和法华庵三座宗教建筑物。 新中国成立后,和悦洲于1952年设新民乡,1958年改为新民大队,改革开放后改名和悦村。1996年,和悦老街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98年12月大通移民建镇后,洲上部分居民已远离洪水威胁,喜迁新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