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禾寮港街 |
释义 | 禾寮港街,部分文献称禾港街、下寮港街,是明郑时期承天府以及清朝台湾府城的一条大街,禾寮港街与普罗民遮街交会形成十字大街,是台湾府城的街坊中心。禾寮港街是今日台湾台南市忠义路的前身,其范围约为今日忠义路二段158巷口到成功路之间的忠义路。 历史起源禾寮港在明郑时期是移民聚居地,该处多稻草搭成的茅屋而得名。 禾寮港街形成的时间不明确,有可能在荷兰统治时期即已存在。17世纪中叶,荷兰殖民者兴建了欧式的普罗民遮街(今民权路)。禾寮港为德庆溪下游的溪段,德庆溪与沟仔底溪水合流后称为禾寮港。汉人聚居形成禾寮港街,与普罗民遮街交会成十字大街。 明郑时期明郑时期,郑氏以普罗民遮街与禾寮港街交会的十字大街为中心,将承天府市街划分东安、镇北、宁南、西定四坊,此时禾寮港街成为台湾街坊的南北向中轴线。禾寮港街南接十字街交会处,北接过坑仔街,街上还兴建了很多商铺。 而禾寮港街属镇北坊。天兴知州曾于禾寮港街为谢灿妻立贞烈坊。 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通营为水师协张得功,在禾寮港街建“泽敷海表”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台湾知府杨廷理创建旌义祠于禾寮港街,以表彰林爽文事件中殉难兵民的忠义气节。。 后来禾寮港街地名为三四境街、曾振明街及五全境街所取代,三四境的名称来由不明,曾振明为铺户名称,至迟在乾隆末年即已出现。 后来禾寮港街又拆成两段,北段称为“五全境街”,南段称为“三四境街”;也有人把更南段的“打银街”,也就是忠义路二段158 巷至民权路口之间,也算入禾寮港街的范围。 日治时期迄今日治时期,历经市区改正及町名改正,打银街、五全境街及三四境街改直拓宽,合称白金町,由南至北分别为白金町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四丁目、五丁目。民国之后成为忠义路的一部份。1788年创立的旌义祠在日治时期改为诊所,前为医生馆、后为义民禄位,后来改建为大楼,目前为王立大楼,中央信托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