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郝哲族 |
释义 |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人口:4640人 分布: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历史: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文字:无文字,通用汉语文. 饮食: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典型食品:刹生鱼,炒鱼毛,苏拉卡 服饰: 赫哲族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 赫哲族妇女: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宗教: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赫哲族的节日春节大年除夕夜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所谓包袱,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表纸一起放入糊成口袋形的“搭子”中,然后点火烧尽,再洒上些饭汤,表示给死难者的哀思。除夕大家通宵不睡,男人喝酒唠家常;妇女则忙于炖肉、做饭;小孩则做各种游戏。 初一早上,姑娘、媳妇、小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衣服向家中长辈拜年磕头,然后去亲戚家串门拜年。老年人则在一起,相互敬酒,并请伊玛堪歌手唱歌、讲故事。节日期间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极为热闹。这种喜庆活动一直可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初二。 鹿神节鹿神节来源于赫哲族早年对虎神的崇拜,把猎物丰收以寄托于虎神的保佑,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风俗节,传说三江口一户老猎户的妻子独自在家时替一只老虎掉了爪上的木刺,老虎后来常给他们衔来些狍子、野鹿。猎人为了感谢老虎,以食物祭供老虎,结果打猎顺利。人们认为这是有虎神在保佑,从此每年在九月九日祭虎为庆。因为祭虎时全村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又称鹿神节。这一天全村人出动,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载歌载舞,跳鹿神舞以祭祀虎神。,于每年的九月九日 乌日贡“乌日贡”为赫哲语,即欢庆的日子。每年七、八月间进行一次,一般为期两天,是整个民族的文体比赛的盛会。文娱活动有唱民歌,跳萨满舞、天鹅舞,以及弹奏口弦琴等。体育活动有叉草球、射箭、赛船、撒网、顶杠等。 跳路神节每年三月三日,赫哲族过跳路神节,全族人在萨满带领下跳路神,驱魔避邪、以保佑村里平安无灾。 风俗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婚姻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食俗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 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