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自量力
释义

成语资料

不自量力

发 音

bù zì liàng lì

释 义

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量:估量。

用 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

近义词

自不量力 螳臂当车 蚍蜉撼树

反义词

妄自菲薄 自知之明 量力而行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语示例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为首者前致辞曰:‘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国,致辱下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成语典故

古文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duó)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wěi)而以伐人,其丧(sànɡ)师也,不亦宜乎!

——《左传·隐公十一年》

注释:

(1)郑、息:春秋时代二国名。违言:以言语相违恨,即在言语上有不和的地方。

(2)息侯:息国国君。春秋时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息属侯爵,故称息侯。伐郑:攻打郑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712年。

(3)郑伯:郑国国君。郑属伯爵,故称郑伯。竟:地名。

(4)君子:旧指有地位的人,“品行好”的人。是以:以是,因此。

(5)不度(duó)德:不考虑(郑伯的)德望(高)。度:忖度,计算。

(6)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力量(弱)。因为郑国强大,息国弱小。

(7)不亲亲:不亲近同姓的郑国。因为郑、息两国同姓姬(jī)。第一个“亲”字当“亲近”讲,第二个“亲”字指同姓的郑国。

(8)不征辞:不对证言语不和(的实际情况)。征:证验。

(9)察:仔细看,调查研究。

(10)韪(wěi):是,对。

(11)丧(sànɡ):丢掉,失去。

(12)宜:应该,应当。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唐代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开头几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几名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文顶天立地地存在着,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不可泯灭。没想到一群无知的人竟然这样愚蠢,借故设法对他们进行毁谤。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太可笑不自量力了。这六句诗很有名,常为后人所引用。韩愈在这里,对李杜的诗歌成就作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给予了辛辣的讥斥。

成语“不自量力”便是从“不量力”和“不自量”两种说法演化而来的,同时又都可单独使用,又作“处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们多用来讽刺那种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则是从故事中“犯五不韪(wěi)而以伐人”扩展变化而来。冒:犯,不顾。天下:普天之下,泛指全世界。大不韪:最大的不是。意思是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现在多用以指公然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干坏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分析人士认为自不量力的息国即将被消灭,原因是他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