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语危机 |
释义 | 文/杨明哲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文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总署还要求有关单位严格执行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有关规定,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倾向,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12月22日《新京报》) 新闻出版总署的这项通知,来源于近期学术界一个普遍共识——汉语危机。 中国青年报就此问题做了一项民意调查,3269个受访者中80.8%的人确认我们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事实上,随着电脑的普及,习惯于敲打键盘的我们是有常常提笔忘字的时候;年轻人热衷于用“火星文”网聊,知“杯具”不知“悲剧”也不是新鲜事,可这是否就说明,我们汉语应用能力出现危机,汉语危机了呢? 根结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是出现汉语危机的主要原因。但仔细分析便知,这三种现象并不能使汉语走到危机的地步,反而是汉语发展的驱动力。 首先,“外语热”本身并不是语言系统内的事,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与我国“外语热”同步的还有外国的“汉语热”。老外穿着汉服、拿着毛笔写汉字的时候,不会想到这是一种令母语危机的事;而我们在努力向外国普及孔子学院,宣传汉文化(包括汉字)的时候,却为何对“外语热”大喊“狼来了”?我认为,这是因为我国长久固步自封、缺乏交流,初敞国门后形成一种文化不自信,以至于外来文化稍微进入百姓生活就忙着抵制。况且,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史中都少不了外来语这一环,“广告”、“现金”、“干部”这些词都是来源于日本的外来语,是否都要抵制掉呢? 网络语言对于传统汉语是有一定冲击的。从“打酱油”、“躲猫猫”、“杯具”到现在正火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严格上说都不是汉语的正确使用。然而从辩证的、历史的角度来说,现在不正确并不代表未来不正确,就看这些网络词语是否被绝大多数人识得并接受。若大众接受了,它们就是语言的创新,若不接受,它们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说:“语言系统具有自我净化功能,一种新的语言要素要想进入大众语言系统,首先要被大众广泛接受。”所以,那些有历史局限性、幼稚的、不具普遍传播意义的网络语言,很难对汉语本身造成污染。 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汉语不可能脱离于时代不受冲击,要不然汉语只会停留在“之乎者也”的年代。面对冲击,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保护,手段上不应只是简单的“禁止”、“抵制”这样“一刀切”。我们有能力让外国人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也要宽容外国语言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不是文化危机的表现,而是文化繁荣的表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